說到心目中鄉村的樣子,很多人會脫口而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如果再問一句用什么來承載鄉愁,很多人又會這樣說:“家門口有一棵大樹。”
古樹名木被譽為“綠色的國寶”“有生命的文物”。近日,國務院新公布的《古樹名木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這是我國首次以行政法規明確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應遵守的行為規范,填補了古樹名木保護領域國家層面的法規空白。
那么,目前臺州有多少古樹名木?“老壽星”都分散在哪里?具體情況怎樣?今天,讓我們追隨臺州古樹名木的蹤跡,傾聽枝葉述說的動人故事。
樹高22米,最“年長”古樹1600多歲
“香榧澀不澀?”“不澀,都是從合抱大的樹上摘下的。你看,個個都像土雞蛋那么大。”
天臺縣香榧種植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晉朝。在天臺縣街頭鎮九遮村東江自然村,長有一株樹齡高達1600多年的香榧樹,樹高22米、胸圍486厘米,平均冠幅12.5米。主干直立向天,枝葉蒼翠欲滴,年年掛果產出600余斤。
專家考證,這是目前臺州市年齡最大的樹木,因此被稱為“晉朝遺老”。每年春秋季節,喜鵲等鳥類與附近“蝴蝶泉”上的幾百種蝴蝶相映成趣。在當地相關部門和村民的精心保護下,古樹不僅枝繁葉茂,生長情況良好,每年10月份還會結出優質的果實,反哺村民。
“小時候每到放學,我都會和幾個伙伴爬樹玩。”每天來村里的古樹下遛遛彎,是村民何秉方幾十年來的習慣。自有記憶起,他就常聽村里老人提起這棵樹齡有1600多年的香榧樹。
“據《何氏宗譜》記載,北宋時期我們的祖先何郭任刺史時,選中了這棵當時已有500多年樹齡的香榧樹,在古樹周邊的地區遷徙定居下來。”和村里的祖祖輩輩一樣,何秉方將這棵古樹當作村里血脈綿延的見證。“爺爺在世的時候,總提起這棵樹,后來我自己成了家,有了兒子,他也愛爬樹,愛在樹下玩。”
隨著時間流轉,那些與古樹相伴的記憶,在許多類似何秉方這樣的普通家庭里交替重復。“這棵古樹見證了村子的發展,我們把它當寶樹、母親樹。”撫著老樹斑駁的樹皮,何秉方說。
活著的“文物”,臺州現存古樹14387株
作為活著的“文物”,古樹名木見證了歷史滄桑和城市變遷。
在仙居縣大戰鄉仙泉村下英自然村,也有一棵千年蘇鐵屹立不倒。村民應冬萍一家已在這棵千年鐵樹旁生活了五代,見證了它從生機勃勃到衰老頹敗,再到重新煥發生機的整個歷程。
“記得我小時候,這棵樹就長得比我家的兩層樓房還要高了。”應冬萍說。
隨著歲月的流逝,這棵生長在偏僻鄉村的鐵樹逐漸成為了外界關注的焦點,不少人曾表達過收購意向,均被村民一一回絕。然而,近年來臺風的影響使得鐵樹開始出現傾斜,一直牽動著應冬萍與其他村民的心。
“這棵樹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我們不能讓它在這一代消失,特地請來了專家,平時我們也會照看這棵樹。”希望千年蘇鐵長青,不只是下英村民的心愿,更是無數古樹守護者的目標。
3月30日,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在臺州,登記掛牌的古樹名木共有14387株,大部分集中在天臺縣、仙居縣、臨海市三地。其中,樹齡500年及以上的國家一級古樹及名木(實行一級保護)557株,樹齡300年—499年的國家二級古樹1387株,樹齡100年—299年的國家三級古樹12443株。
“一樹一策”,讓古樹煥發勃勃生機
然而,作為城市的“活化石”,古樹也正面臨生存“囧境”,比如水泥地面硬化影響生長、病蟲害危害古樹健康等“養老”問題。
為了讓古樹名木更“長壽”,讓歷史文脈枝繁葉茂,自2017年起,臺州市根據《浙江省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工作實施方案》,通過野外調查、內業整理、校對核查,建立了古樹名木檔案,在全省率先完成古樹名木普查,主要樹種有樟樹、云錦杜鵑、馬尾松、楓香等。
“只有摸清楚古樹名木的底,才能更好地保護它們。”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相關負責人說,臺州市對于每棵古樹做到“五個一”,即一樹一表、一樹一檔、一樹一碼(二維碼)、一樹一策、一樹一人(責任人),以確保這些綠色瑰寶能夠長青不衰。
隨便找一棵古樹,就可以看到樹的底部掛著一個金屬標識牌,上面詳細記錄著古樹的名稱、別名、樹齡、科屬及責任單位、聯系電話等信息。掃描二維碼,即可了解該樹的詳細信息。
為發揮古樹社會效益,弘揚生態文化,臺州市還結合“口袋公園”理念,因地制宜著力打造古樹文化公園。走進溫嶺市塢根鎮花溪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棵千年古樟樹,蒼勁有力地佇立在潘氏祠堂前,樹干需要六七個成年人才能抱住。香樟樹雌雄同株,見證著愛情。圍繞這一點,花溪村坑潘景區打造出臺州第一家喜事莊園——“喜事坑潘”休閑鄉旅目的地。
“下一步,我們計劃加強宣傳培訓、完善保護管理體系、強化執法監督、加強資金保障,讓古樹名木持續煥發出勃勃生機。”該負責人表示,同時還要推動文化傳承與合理利用,結合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村落以及傳統節慶、民俗,深入挖掘古樹名木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在保護古樹名木的前提下,合理開發生態旅游、文化體驗等項目,進而增加公眾對古樹名木的了解和保護意識,又能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