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家“文博書房”在臺州仙居落成,這座浙東南小城以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一石激起千層浪”。從萬年文明基因到當代創新實踐,仙居的探索不僅解答了“何以落地”的疑問,更揭示了文化傳承與縣域發展的深層邏輯。
書香匯仙居:跨越山海的文化接力
近日,杭州西子湖畔,一場特殊的文化儀式牽動人心——仙居縣文博書房圖書捐贈儀式暨文博工作交流座談會在此舉行。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省文物局領導與文博界人士齊聚,共同見證全國首家“文博書房”揚帆啟航。
捐贈儀式上,仙居縣委書記占雅靜感慨:“這些跨越山海而來的文博典籍,充分體現了社會各界對仙居發展的重視,對仙居文化事業發展的支持。”
座談會上,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長、浙江省文物保護利用協會會長楊建武提出,“文博書房”要做好“傳世、傳承、傳播”三篇文章,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姜玉峰建議打造“書香洞天”主題品牌,省文旅廳公共服務處處長彭定坪強調聯動縣博物館、下湯遺址博物館實現資源共享。專家學者們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為“文博書房”注入了創新基因。
山水藏文脈:萬年文明的時空交響
仙居自古文教昌盛,有著獨特的耕讀文化傳統。自新石器時代下湯先民點亮農耕星火,千年文脈便如永安溪一般奔涌不息。境內現存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宛如露天歷史博物館;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3項、省級16項;晚唐詩人項斯以“逢人說項”留名青史,元代柯九思書畫雙絕,明代吳時來鐵骨錚錚,清代陳仁玉作《菌譜》開世界食用菌研究先河;括蒼洞載入《云笈七簽》;?下湯遺址,解碼稻作里的中國……它們共同勾勒出仙居“萬年文明、千年書香”的底色。
政社共澆筑:文化星火的守護聯盟
“仙居是我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希望能盡己所能,為家鄉做點有意義的事”,在仙居設立“文博書房”的想法楊建武會長最先萌發,他將個人珍藏的近3000冊典籍、古籍善本贈予仙居“文博書房”,在他的帶領下,社會各界熱烈響應,來自全國104家單位及9位熱心人士捐贈的17000余冊書籍,如百川入海,源源不斷地匯入。
“文博書房”集典籍收藏、活態展陳、學術研究于一體。書房的建立,有專家引領、社會響應,更有政府層面的戰略加持。浙江省博物館首個分館在仙居建立,與文博書房珠聯璧合,將典籍的墨香與文物的光輝交織,實現文博資源的共建共享。仙居縣委縣政府領導更是親自為文博書房站臺,打造“書香仙居”IP。
未來更可期:文化地標的價值輸出?
“文博書房”作為一個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載體,以典籍為媒,連接歷史與當代、學術與大眾、文化與產業,肩負著打破學術壁壘、激活文化基因、重塑文旅邏輯的“破圈”使命。
未來,文博書房將以三大核心方向,引領文化領域新風尚。一是致力于打造“文博沙龍”學術交流平臺。通過定期邀請業內知名文博大咖齊聚于此,圍繞文物研究、歷史文化解讀、博物館發展趨勢等前沿話題展開深度對話與研討,為學術思想的碰撞提供理想空間,逐步成長為區域內頗具影響力的文博學術樞紐。二是以服務大眾為宗旨,著力搭建惠民文化平臺。依托“樂安文博大講堂”這一載體,開展系列公益講座,邀請專家深入淺出地講解文博知識;同時,積極開展文博薦書活動,打破文博書籍的專業壁壘,讓晦澀難懂的典籍知識走進尋常百姓家,真正實現全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三是在文旅融合的大趨勢下,文博書房將作為“文博+”文旅融合的新引擎,攜手浙江省博物館仙居分館、下湯遺址公園等文博單位,整合神仙居、皤灘古鎮、桐江書院等優質文旅資源,精心設計“從萬年稻作到文博書房”特色研學線路,打造成為浙江文旅新地標,吸引更多游客感受文化與旅游融合的獨特魅力。
在這片土地上建設“文博書房”,是典籍與文物的“萬年對話”。下湯遺址公園與文博書房形成“讀史-探源”閉環,讓讀者既能翻閱眾多文博典籍,又能實地觀賞碳化稻谷,觸摸文明溫度。
從下湯遺址的星火微光,到文博書房的萬卷長河,仙居用一場跨越萬年的文明接力,書寫著“文化強縣”的答卷。在這里,每一冊典籍都是文明的基因片段,等待著被激活、重組,最終匯入浙江建設高水平文化強省的澎湃浪潮。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