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這兩個樹種的生長方式有什么區別?”“秋茄的話一般上半年就得種苗,而桐花就得等到下半年……”3月21日,臺州玉環市海山鄉虹田村海岸邊,正值退潮,1000多米長的紅樹林整片冒出來,海風吹過,沙沙作響。吳昌根和女兒吳秀姿圍著幾棵紅樹林,討論起不同樹種的生長習性。
吳昌根和吳秀姿父女倆,一位是年過70歲的“海岸園丁”,一位是接續父親使命的舞蹈教師。父親吳昌根用20多年時間,在玉環各個灘涂默默培育種植2000多畝紅樹林,為海岸線筑起“綠色長城”。眼下,27歲的女兒吳秀姿放下體面工作,決定“女承父業”,用一棵棵小樹,續寫守護綠島藍灣的故事。
結緣
吳昌根與紅樹林結緣于2004年。那年,為保護海洋灘涂生物多樣性,修復近海生態,玉環決定在虹田村試種“海洋衛士”——紅樹林,由于家離灘涂近、管理方便,吳昌根成為大家心目中最合適的人選。
從零起步。吳昌根一邊查找資料,一邊外出考察學習,一次次試種、補種、重種,從60畝試驗田開始,一點點摸透紅樹林的“脾氣”,硬是在玉環種活了原本主要生長在熱帶的紅樹林。可以說,玉環海岸線上的每棵紅樹林都有吳昌根的付出。
“前5年是最艱難的,種得多、活得少。第一年種下60畝,存活率不到50%。好在我不服輸,海南、廣東、福建……國內有紅樹林的地方跑個遍,還請來專家現場指導,這才成功。”吳昌根笑著說。如今他的紅樹林不僅種在玉環,溫州樂清、三門甚至上海都有他培育的苗種,慢慢改善著海涂的生態環境。
吳昌根涉足紅樹林種植時,吳秀姿才讀小學。在她的印象中,家門口試種紅樹林的灘涂就是她兒時的“童歡樂園”。每天放學她就去那找父親,紅樹林下的海泥里布滿密密麻麻的小孔,小螃蟹、跳跳魚不時現身,“趕小海”的樂趣難以忘懷。“多年前因為灘涂生態被破壞,小海鮮的身影越來越少。但在父親的努力下,一片片紅樹林把這些小生物重新‘召喚’回來,當時我覺得他真偉大!”吳秀姿說。
傳承
時光流轉,原本拇指長的樹苗已有三四米高。今年年初,吳秀姿工作六七年的舞蹈培訓班生源漸少,回家看到兩鬢霜白的父親時常彎腰種樹,她心生觸動——父親老了后,紅樹林怎么辦?
“現在把舞蹈老師當兼職了,大部分時間還是跟父親學習育苗種樹,很多人問我年輕女孩子為啥甘愿風吹日曬,說實話,我也說不出原因,大概是不想讓父親的心血白費了。”吳秀姿比想象中要灑脫。
這陣子,吳昌根采購的一些建材陸續到了,準備在家門口搭個鐵棚,用來存放培育的幼苗。“每天除了帶著女兒實地學習種樹要點,還會著手教她育苗,外來苗不抗凍、存活率低,還是自己培育的更適應本地環境。我培育的品種已有5種,像上海就采購了五六萬株試種。”吳昌根說,這幾年上門找他取經的人越來越多,除了江浙滬一帶的高校教授,還有一些韓國、美國、泰國的種植專家上門求教,他都會毫無保留傳授經驗。
在吳昌根看來,培育種植紅樹林是他這輩子最驕傲的事情。如今,驕傲的事情再加一件——“自己堅持20多年的事業后繼有人”。
“我真的很佩服我爸,大字不識一個,卻是大專院校老師眼里的‘土專家’。20多年堅持下來,海岸線越來越綠,接下來我也會認真跟著他學習,努力讓紅樹林面積再擴一擴,讓‘海上森林’遍布海岸線。”吳秀姿堅定地說。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