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国产老女人卖婬,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您當前的位置 : 浙江在線  >  臺州頻道 > 臺州新聞
年俗,玉環人最燦爛的風花雪月
2025年01月27日 來源: 玉環發布

喝了臘八粥后,臺州玉環島上空彌漫的“年味”越來越濃了。

春節,是中華民族集祈福、慶賀、娛樂于一體的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蘊含著社會、家庭、倫理及情感寄托的文化。俗話說,“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玉環作為一個移民島縣,擁有多語言、多文化的幾個族群,縣境南北過年習俗并不完全相同。以漩門港為界,港北的以太平(溫嶺)祖為主,呈現江南農耕文化;而港南以甌祖、閩祖為主,凸現特有的漁耕文化。

做年糕、貼春聯、放鞭炮、掛燈籠是節日喜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把節日的氣氛烘托得更加濃烈、更加美好。

年糕其實是極普通的家常食品,年糕諧音“年高”,清詩有云:“人心都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藉以祈歲諗。”故年糕備受玉環島民眾喜愛。記得小時,每逢臘月,家住港北沙門鎮的小舅父,與村里的一幫相好組成“年糕班”,在他家的園子里搭臺筑灶做年糕。一鍋鍋的米粉蒸熟了,翻倒在石搗臼中,兩人對立,舉石搗碓反復砸搗。一人坐在石臼邊,隨著搗碓頭的起落間隙,不慌不忙地翻動糕坯,間或雙手蘸水,往搗碓頭抹一把,使糕坯不至被黏沾,直搗透搗韌為止。

一家家挑著糕粉排隊,灶膛中的旺火燃遍了每一家。前一家的年糕成了,扯一塊“糕頭”下來分發,都是鄉里鄉親的,先吃個新鮮,那里還分彼此呢!

做好了糕頭,三牡米雞和糕元寶是必捏的,這些是用來謝年和拜土地的。三牡米雞包括雞頭、豬腳、豬頭。好手藝的老司會借其中的空閑,做“糕人糕馬” 讓孩子們去把玩。扯一塊糕料,揉捏一陣,插一根竹筷,做成了生肖動物,眼睛是用火柴頭代替,活靈活現。如做龍、麒麟等,還得用剪刀一刀刀剪出鱗來。

每年寒假,我必到外婆家,舉著米塑動物,穿梭在熊熊的灶火與氤氳的米香中,“樂不思蜀”。

后來機器做糕代替了手工。現在人們圖省力,上超市一買了之。糕棚的炊煙消失了,留下的卻是一絲遺憾。

漁鄉少不了在船上祭海神

家家戶戶搶著好天氣,都開始從里到外打掃干凈,爭取在立春前謝年。謝年是一種古老的風俗,顧名思義是一種感謝、拜謝年的祭神活動。感謝天地保佑一家又平安度過了一年,并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團團圓圓、風調雨順、年年平安、歲歲有余。謝年得選擇黃道吉日,時間多選在早潮后平潮前,取義“財源高漲,生活節節高。”謝年多在凌晨早潮,孩提時的我總想看謝年儀式,可一覺醒來已是太陽一桿高。

在城里工作后,發現港南人家謝年,總挑著豬頭、雞、魚等物品,走動在鎮上所有大小廟宇間,說是拜謝各路神仙在一年的護佑與祈求來年的福祉。當然,漁鄉少不了在船上祭海神。獵獵紅旗中,爆竹聲聲。

港南的魚面與港北的糕點

進入臘月,當你漫步在漁鄉石板路,總會聽到面扙敲擊的聲音,那是港南漁家女在敲魚面。似乎催發年的腳步,令人興奮,又使人歸心似箭。聽說除夕夜團圓飯后,坎門漁家在船上守歲的,將錨索收進一仞,稱“進一步”。

農歷正月初一清晨,在沒有放開門炮之前,家家戶戶得先拜天地,用的是茶水、五果及糕點。那些精致的點心,最早是從港北傳之港南的。最近,我回到楚門老家,漫步老街上,只見幾家糕點鋪,已擺出幾十種的糕點。這些糕點中,有不少品種被賦予了吉祥的文化內涵,如連環糕象征萬事如意,桂花糕、芝麻糕都有步步高升的兆彩,雙錢糕寓福壽雙全之意,名字帶“棗”的糕點,則祝早生貴子。可是,傳統糕點在西式糕點的沖擊下,日漸式微,但人們的味蕾早埋下了基因,糕點的賞味在年關,自然少不了帶回些。

七鄉八岙都有龍燈

港南閩籍和甌籍人初二就出門走親訪友了,俗稱“拜歲”。港北人以初二、初三為“白日子”,過去一般不串門,年前有喪事的人家,重設靈座,接戚友攜紙燭奠祭,稱為“接紙”。楚門人則初二有上墳習俗,這天,楚門南山上“紙灰飛作白蝴蝶”。港北人在初四始串親訪友拜新年,一般至初八止,俗稱“上八”。

春節間,最有看頭的當然是舞龍。港南鄉間遍興舞龍、魚燈、馬燈、車板龍燈。清代《玉環廳志·風俗》記述:“里社各制龍燈,鳴鑼擊鼓,旋繞為盛。”可見玉環島上的龍燈滾舞歷史悠久。

自玉環設廳以降,縣衙門便在縣前村,此村的龍燈以出身名門為最顯貴。舞龍以坎門漁區最盛行,釣艚“花龍”最出名,傳為戚家軍抗倭時的遺俗,至今不衰。魚龍混舞、龍拼字則是坎門的獨創。舞龍本是男人的專利,歷來女人難沾邊。現打破千年習俗,組合起女子舞龍隊,這更是坎門漁區文化的一大特色。

春節始,天天能聽到港南大街小巷鼓樂喧天,龍鱗熠爍。龍燈隊若進戶進企業,必先行“放帖”,各家備茶點,焚香點燭以迎。龍燈到后,手提“令”燈者進入中堂,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類的頌贊詞,把原先系在龍頭上的紅布解下,釘在這家門楣上,稱為“換紅”。然后,龍燈隊就為之舞上一場,受者要送紅包以答謝。

港北鮮有舞龍習俗,但也有娛樂載體。如清港茶頭村 “八獌”燈舞,又稱“八獸”,依次為:麒麟、獅子、拉(懶)豺、雷公獸、獨角獸、倒鼻獸、四勿獸、老虎。是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的八大神獸,主要活動在港北一帶。楚門鐵梗游藝活動,在清末民初已盛行,具有較明顯的雜技元素。鐵梗的內容一般取材于《大鬧天宮》、《龍鳳呈祥》、《楊家將》等神話和歷史故事,并給予特定的人物造型。扮演者通常選用相貌俊秀的孩童,施以彩妝,穿以戰袍、彩衣,并把扮演者用彩帶固定在骨架上。過去由四名壯漢抬得鐵梗,現由小型貨車替代,各村居(社區)組成的鐵梗隊不斷擴大,場面蔚為壯觀,這些美好都曾使我感動。

當下,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變遷,時間的車輪將傳統佳節日益磨損,讓許多人總覺得“年味”不足。新桃換舊符,文化與情感是最厚實的根基。我們從這個最傳統的節日開始吧,從物化中、陋習中抽身,不斷篩濾生活的品質,春節才會過出個性來、過出新意來。

“蓬萊清淺在人間,海上千春住玉環。”過年始終是玉環海島人最燦爛的風花雪月。

標簽: 玉環島;舞龍;漁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張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 臺州頻道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