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民政、殘聯等19個部門入駐三門縣聯合幫扶中心,向救助對象傾斜救助資金,提供就業服務;設立287個就業驛站,開發“就在三門”微信小程序,讓求職者與用人單位實現“雙向奔赴”……這是三門縣抓基層人社現代化治理改革工作的縮影。
“作為浙江省基層人社現代化治理改革試點地區之一,今年以來,三門以‘微力量’為載體,持續配強勞動保障隊伍、優化就業服務、開展多方合作,拓寬基層人社現代化治理半徑,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三門縣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章益說。
隨著工作的推進,基層人社治理成效逐步顯現:三門就業幫扶覆蓋率100%,基層調解案件服務滿意度100%,根治欠薪線索辦結率超98%。
“微矩陣”釋放“新能量”
培育基層治理力量
“你好,我們在一家裝修公司打工,老板拖欠好幾個月工資了!”日前,三門縣亭旁鎮派出所接到了邢修建夫妻的報警電話,倆人同在一家公司務工,老板未按時支付薪資,多次討薪無果,這才打了這通電話。
接警后,亭旁鎮綜合信息指揮中心通過基層智治掌上智慧平臺將指令發送給了該鎮勞動糾紛化解中心。當天的值班領導、亭旁派出所民警、紅色先鋒隊志愿者等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經核實,該公司拖欠35192元工資,在現場調解后,老板在當晚先支付了5000元,剩余部分在第二天付清。
人社干部、警務人員、志愿者齊出動,矛盾糾紛就地化解。近年來,三門組建了一支由“縣鎮村”三級人員組成的勞動保障隊伍,形成“人社干部全員參與、分區分片組團包干”的工作格局。
勞動保障隊伍總人數達1200余人,開展勞動保障督導、管理、協調工作。為了方便工作開展,三門將勞動保障隊伍劃分主次網格,并根據服務類型建立各類工作群,助推治理觸角往基層延伸、服務資源向基層聚集、矛盾糾紛在基層解決。
在勞動保障隊伍中,力量最為強大的是位于基層治理末梢的勞動關系協調員隊伍,人數1196人,占到總人數的96%,由網格員、社工、應急員、志愿者、企業勞動關系協調員等組成。每個月,勞動關系協調員走訪企業、公平地、村社,傳遞收集就業信息、開展社保政策宣傳、化解勞資糾紛,實現信息上傳下達、治理上下聯通。
隊伍架構優化完善,但管理問題卻千頭萬緒。為此,該縣人社局專門出臺《基層勞動保障員管理辦法》,根據實際工作情況,梳理出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和工作清單,實行基層治理工作責任制,確保一套體系管理。
“微改革”激發“新潛能”
提升基層治理質量
“之前,我們沒有單獨的勞動保障辦公場地,現在這個‘零工市場’匯集各種零工信息,還能開展勞動糾紛調解、就業幫扶等服務,確實帶來諸多便利。”在浦壩港鎮“興港零工市場”,工作人員包崇千感慨道。
今年6月,三門首家以工業園區為駐地的“零工市場”投入運行。這是一個占地300平方米的基層勞動保障治理中心,能讓求職者和勞動者享受到“一站式”的服務體驗。
零工“小切口”撬動就業“大民生”。今年,三門依托黨群服務中心設立287個就業驛站,新建成3個實體零工市場,1個線上零工市場,還培育了291名零工管家,將就業驛站、零工市場與零工管家進行一對一綁定,進一步解決人員招引過程中供需不平衡不匹配的問題。
該縣人社局還創新推出“就業大篷車”微招聘,流動巡回的“就業大篷車”將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的崗位信息和扶持政策送村入戶、服務到家;“就在三門”小程序,則讓求職者和應聘者有更多的方式實現精準對接。
為加快構建技能型社會、促進更高質量就業,三門依托本土產業優勢,建成10個技能村社、技能學校,“量身定制”各類培訓。有專門進行小海鮮養殖和銷售培訓的蛇蟠“青蟹養殖小鎮”,有開展沖鋒衣加工教學的廣潤“沖鋒衣制作”技能社區,還有香山“云創直播技能村”等。入駐“青蟹養殖小鎮”的返鄉創業大學生謝碧波,通過抖音傳授青蟹養殖、銷售技巧,已帶動周邊縣從事直播產業超400余人。
“解決供需問題、提高就業質量的同時,我們還以勞動糾紛多元化解中心為平臺,構建了‘一窗受理、一地流轉、高效辦結’的‘移動微仲裁’工作模式,實現縣、鄉、企三級勞動糾紛快速‘全閉環’調解,打造‘一條龍’就業服務。”三門縣人社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院長任文暉說,目前,三門基層勞動糾紛調解案件辦理時間已從45天縮減至30天,服務滿意度達100%。
“微機制”激發“新活力”
擴大基層治理體量
一場意外,導致海潤街道晏農村村民倪中龍肢體四級殘疾。“務工沒技能,學起來比別人較慢,看人家養殖也挺賺錢的。”2017年11月,他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承包了十余畝養殖塘,養殖小白蝦、青蟹等小海鮮。隨著養殖收入逐年增加,嘗到了甜頭的倪中龍決定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但是資金卻成了難題。
關鍵時刻,該縣就業服務中心幫助他完成創業擔保貸款資格認定,并聯系郵政儲蓄銀行為他申請到了14萬元的初創啟動資金。作為殘障人士,倪中龍享受貸款貼息比例高達100%。
“我將養殖面積擴大到了57畝,還增加了增氧泵等設備,產量明顯提高,今年年產值預計可以超30萬元。”倪中龍說道。
“我們通過數據比對、條件篩選,將符合條件的困難人員納入就業援助范圍,為他們制定‘一對一’幫扶方案。”三門縣人社局就業服務中心主任章丹鴦說。
為了更好地解決困難群眾就業問題,人社部門入駐縣聯合幫扶中心,協同民政、殘聯、婦聯等19個部門,成立“就業助共體”,依托線上就業援助應用場景,開展失業登記、困難認定等9項就業幫扶,向救助對象傾斜求助資金與服務。今年以來,已幫助427名低保低邊對象在“共富工坊”就近就業,累計發放創業貸250萬元。
多元共治助推基層善治。“我們還將人社治理納入縣社會治理中心,將亭旁紅色先鋒隊、巾幗志愿服務隊等志愿服務隊伍納入基層治理隊伍,并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義工站的作用,通過‘社工’+‘義工’的雙工聯動機制,推動更多人參與基層人社治理。”三門縣人社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程官獻說。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