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故事
林道昌
民國時期的臺州收藏界可不像現在,既沒有古玩市場,又沒有收藏協會。平民百姓根本不知道天下還有“收藏”兩字。只有達官、貴族、文人、雅士中的極少數者把玩收藏,這些玩家們有社會地位、有閑錢、有學識。因此,他們一個個藏品豐富、上檔次、有品位。
至今,我年逾古稀,但在民國末年(1949年)卻是一個7歲的頑童,什么都不知道。只是解放后至文革前的10多年,間接或者直接地接觸過他們,詳情不很清楚,但略知一二。
“百蒲老人”江翼時
溫嶺箬橫人,民國時期上海某大學任教授。江老先生愛好書畫收藏,并重點收藏蒲華的作品,自號“集蒲老人”。
蒲華在上海期間,名列晚清四大畫家之一,非重金難求其畫。而早年在臺州溫嶺卻很貧窮、潦倒,一碗粗茶淡飯便能換他大作一幅。因此,當地民間擁有他的作品不少、價不高,這給江老先生的收藏提供了一個十分有利的條件。他曾幾次返鄉,經過幾番費心費力的搜求,竟得到蒲華作品百幅之多。于是,他另起雅號為“百蒲老人”。
“1957”年反右期間,直言不諱的知識分子都成了右派,江老先生也難免其難,他失去了工作,回至溫嶺,沒有居住箬橫,卻居住在橫峰女兒家中,離我家兩公里。
我家兩個右派——家父、伯父。伯父愛好書畫、常去拜訪江老先生,兩位老人同命運,同愛好,成了至交。有一次,江老先生送給伯父蒲華墨竹四幅,可見江老先生晚年藏品大多贈與親朋好友。
我不知江老先生一生收藏了多少書畫,論成績僅“百蒲老人”四字就足使當代收藏家“望塵莫及”。
“脫衣當褲”周道藩
溫嶺市澤國山株松人,民國時期任上海軍需處文職人員,解放后閑居家中,養蜂度日。
周老先生收藏非常廣泛,書畫、古籍、文玩、瓷器、郵票……等等,藏品大多購于民國時期,應有盡有。他為收藏雅事,真是執著又癡迷,在三年困難時期,我聽他親口說過:收藏就得“脫衣當褲”。
不妨說一件軼事:三年困難時期,可謂是全民饑餓。周老先生家中也斷炊了。他好不容易湊了些錢、上街買米。時過晌午,老伴等米下鍋,卻見先生背著米袋歸來,解開袋口,不見半粒米、買來的是一個花瓶。他正是一個“只要有古玩、寧可不吃飯”的人。
文革時期,抄家成風,多少文物古玩毀于一旦,古玩成了封、資、修黑貨。誰敢隱藏它,便是對抗文化大革命。面對如此社會環境,周老先生機智、冷靜、沉著應對,他把古玩藏在一個誰也想不到的地方——野外一排蜂箱,日曬雨淋,誰能想到其中有幾只竟是空箱,沒有蜜蜂,卻藏著古玩,就這樣幸運地逃過一劫。
文革后,周老先生年事已高,他曾輾轉杭州、上海等地尋求買主,可惜那時價不高,只能惋惜轉讓。
現在,兩位老先生早已謝世,受其影響,我從70年代開始也涉足收藏。我歷時半輩子,還是一個不像樣的“百硯齋”。至今回憶往事寫下這些文字,一則懷念收藏界前輩,兩則想引出一個話題——“臺州民國時期的收藏家”。我希望通過這篇短文,讓更多的知情者用文字記錄收藏界的前輩,挖掘研究臺州收藏界的歷史,也算對創建文化大市盡點微薄之力吧!
原標題: 臺州民國時期的兩位收藏家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