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朱玲巧
明清是當代人比較熟知的年代,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波譎云詭的朝廷內外的殘酷斗爭。
其實,小小的錢幣上演繹的就是一幕幕“宮廷大戲”。而隨著白銀和紙幣逐漸登上歷史舞臺,原先的“方孔圓錢”開始不那么吃香,一直到最后的民國通寶,在中國使用了2000多年的“方孔圓錢”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對于收藏者來說,明清時期的錢幣實物較多,資料也比較齊全,對于想要收藏古錢幣的入門者來說,無疑開啟了方便之門。這一期,我市古錢幣收藏家李椒汶將帶我們走進明清的錢幣歷史。
崇禎年間——最混亂的年號錢幣
在李椒汶所展示的明朝錢幣中,記者看到,總體來說,明朝的錢幣大多是比較規整的。由于在嘉靖時期,錢幣鑄造工藝中采用了黃銅,所以有些錢幣看上去“金燦燦”的,煞是好看。不過,越是到后期,就越亂了“陣腳”,這一點從版別上就可以看到明顯的差異。
盛極而衰,到了天啟年間所鑄造的“天啟錢”,版別就有很多了。保留至今的,由于鑄造工藝和存實數量的不同,各種版別之間的價格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
李椒汶告訴記者,要說中國古錢幣史中最亂的時期,恐怕要數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年間。
記者看到,崇禎年間的錢幣,面值不一,有一個當普通兩個用的,有一個當五個用的等等,輕重也不一,厚的有兩三毫米,最薄的就和指甲蓋一般,放在水上甚至會漂浮起來。
在這些錢幣中,背面標注的文字除了常見的地名、鑄造局名、數字外,甚至還出現了“甲乙丙丁”和跑馬圖等,這些在其他年代的古錢幣中是非常少見的。
“有些錢已經不是用來流通,而是工匠做著玩,或者是用來送人的。”李椒汶說。
“從小小的錢幣中可以看出,明代末期的社會已經完全‘失序’,粗制濫造的錢幣充斥了整個社會,社會經濟處于崩潰的邊緣,王朝走向覆滅已是必然。傳統中國社會貨幣制度的不健全、管理辦法的落后、文化與貨幣的糾結使得中國貨幣體系趨向更不穩定,弊端都一一暴露。”李椒汶說。
“這一時期的錢幣種類繁多,收藏起來很有難度,但也有人以此為樂。”李椒汶說。
古錢幣收藏入門者,可以“試水”康熙通寶20局
清代的錢幣對很多人來說并不陌生,翻翻奶奶、姥姥留下的錢罐,說不定就能見到幾枚清代的錢幣。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關外建國,改元天命,并鑄有天命通寶,之后,滿清鐵騎踏“破關而入”,清朝為了讓錢幣能夠在滿漢兩地通用,其間所鑄的不少錢幣都有滿文和漢文同時作為標記。
李椒汶覺得最容易上手的是康熙年間的錢幣。
“康熙在位61年,鑄造的量多,存世量比較大,類別也比較清楚,從大類上分只有背滿文寶泉、寶源及背滿漢文紀局名錢二類。從產地分,共有20個鑄造局的局名,我們民間還把它編了個順口溜: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臺桂陜云漳。20個集全,就算是一個系列了。”李椒汶說。
不過,就算是比較好入門的康熙通寶也是另有乾坤,康熙通寶的“通”字分為單點和雙個點,要想把雙點通集齊,那還得花一番心思不可。
李椒汶也是花了很多年的工夫,才把雙點通集齊。
在臺州、溫州等地流通的“裕民通寶”,市場上挺搶手
清朝“三藩之亂”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叛據福建時,曾鑄“裕民通寶”錢幣,其中有一種背面上專門注明“浙-錢”字樣。
“根據黃巖的地方志記載,耿精忠曾經從溫州一路打到我們黃巖的委羽山,之后北上金華地區,當時專門鑄造了背上有‘浙-錢’字樣的‘裕民通寶’在溫州、臺州一帶流通。但是‘三藩之亂’不久就被鎮壓了,這種‘裕民通寶’在錢幣史上也只是曇花一現。”李椒汶說。
物以稀為貴,這種和臺州頗有淵源的錢幣在錢幣收藏市場上還挺熱門。
“我曾經在本地的市場上找到幾個,后來藏友問我要的有不少,之后慢慢和他們交換,現在也只剩下了一枚。”李椒汶說。
除了“三藩之亂”,歷史上還曾經出現過多起農民起義,掀起一場場“農民革命”,他們往往以建立軍隊、確立國號、鑄造銅幣等方式來擴大影響,鞏固政權。如今這些農民起義的錢幣都頗具升值潛力,其中影響深遠的太平天國留下的“太平天國背圣寶”當百大錢,更是其中的珍品,也是錢幣的收藏熱門。
“像太平天國一類的‘起義錢’,流通的時間短,而且起義軍被鎮壓后,這些錢便遭到封殺,存世較少,但它們所負載和彰顯的史料價值、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都是無比珍貴的,收藏的前景比較好。”李椒汶說。
原標題: 賞家藏明清錢幣 看昔日“宮廷大戲”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