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古錢幣都是收藏家李椒汶的“寶貝”。李昌正攝
錢幣,能記錄下什么?
仔細揣摩,一枚錢幣能折射出那個時代的金屬冶煉工藝、政治、經濟、文字學、美學……甚至一個政權的變更都和錢幣的改革有著密切的聯系。
錢幣,就是歷史留下的遺珍。
雖然臺州錢幣的鑄造歷史不長,但是很多臺州的藏家收藏的第一樣藏品都和“錢”有關:一枚祖傳的古錢、一塊陪嫁來的銀元、一沓兒時細心收藏的壓歲錢……
為了更好的挖掘臺州本土的錢幣收藏文化,傳播錢幣收藏知識,2000年9月,我市成立了臺州市錢幣學會。經過多年的“耕耘”,臺州錢幣收藏已經呈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期間也出現了岑鐘書、李椒汶、趙旭升等知名的錢幣收藏大家。
從今天起,本報將陸續走訪臺州錢幣收藏名家,探尋他們收藏的文化瑰寶,分享他們的收藏心得。本報的盛世收藏欄目和臺州市錢幣學會聯合推出《“臺州錢幣”收藏拾珍系列報道》,為臺州錢幣愛好者們送上“錢幣文化”大餐。
不過,我國錢幣數量、品種、版別之多讓人眼花繚亂,我們只能從中甄選具有時代代表性的錢幣。一開始,先從我國流傳幾千年的古錢幣開始說起……
□記者 朱玲巧
翻開先秦時期的古錢幣,簡直就是一部生動的時代紀實錄。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招牌錢幣”,樣式、大小、文字都反映當時的風土人情,也記錄了社會的變遷。
海貝當錢使,填補貨幣空白
椒江的收藏家李椒汶是沉迷古錢幣收藏20多年的“老行家”。他的藏品上至商周時期下至近現代的流通貨幣。在采訪中,他像變戲法一樣,拿出了形色各異的先秦古錢幣。
不過,讓人意外的是,李先生最先拿出來的是一盒貝幣,里面從原始的海貝,到用陶土、石頭、玉、青銅、包金等各種材質的仿貝幣,一應俱全。
“別看它現在是隨處可見的裝飾品,在商周時代,它可是相當于我們現在用的流通貨幣。”李先生說。
“從收藏的價值來說,海貝的價值或許不如金屬貨幣,但是從錢幣的歷史發展來說,海貝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填補了金屬貨幣形成之前的空白,并影響至今,現在中國文字中凡是和錢有關的還都沿用著貝字旁如財、貿、貸等。此外,我國的青銅貝幣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銅質貨幣。”李先生說。
錢幣中演繹的“活”歷史
時間轉回西周春秋,金屬冶煉工藝日漸發達,各種銅幣開始取代貝幣登上了歷史舞臺。
想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每個地方的風俗有什么不同嗎?古錢幣就是最忠實的實物資料。
記者在藏品中看到了很多類似農具鏟子的“濃縮版”錢幣。李先生告訴記者,這叫布幣。
“中原地區,比如原先的衛、晉等地區,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地方,于是人們把對農具的崇拜延伸到了貨幣上。最早的布幣和鏟子一樣,厚重、體型大,一頭是空的,叫‘空首布’,只不過‘濃縮版’插的不是木柄,而是用繩索串起來便于隨身攜帶。后來經過演變,樣子漸漸縮小,布首也變得扁平。”李先生介紹。
根據地區和時代的變化,如今留下來的布幣種類就很多了。根據布肩不同,有平肩、斜肩、聳肩等;根據布足不同,又有尖足、方足、圓足和橋足等區別;更有千般變化的文字符號,讓人眼花繚亂。
約至春秋晚期始,齊、燕、趙等地區,用工具刀削演變成的刀幣在我國的錢幣史上也是獨樹一幟。
“刀幣分為匽刀幣(燕國)和大刀幣(齊國),關于刀幣的起源有很多說法,有人說是因為燕齊地區崇尚武力,重視刀器,但這種說法現在還只能作為一種猜測。”李先生表示。
記者看到,刀幣的背部文字種類也很多,基本上都是關于鑄造地、數量等,經過歲月的腐蝕,很多字面都變得有些模糊,很多文字現在已經消失了,意思也很難解讀。
另外,記者還在這些琳瑯滿目的錢幣中看到了一個“另類”,一枚枚如指甲蓋大小的貝形銅幣,上面刻畫了一個個類似鬼臉的符文。
李先生介紹,這是戰國時期在楚國流行的“鬼臉錢”,也叫蟻鼻錢,在先秦貨幣中是個“異類”,這可能和楚國地處江南有關,制造的貨幣還帶有貝幣的影子。如今根據上面文字的不同,存世的數量和價值也是天差地別。
從“圓孔兄”到“方孔兄”
不過,李先生表示,當時像刀、布等金屬貨幣都還算不上珍貴,最珍貴的要數玉了,比如完璧歸趙故事中的和氏璧就是價值連城。
戰國中后期,有些地方就開始模仿玉佩的樣子鑄造中間圓孔的環錢,當然也有一說環錢是從紡織用的紡輪演變而來。
“秦國在戰國時期鑄造的圓形錢幣,一開始就是圓形圓孔的,面文上寫著‘一珠重一兩十二’、‘一珠重一兩十四’;魏國有‘共’、‘濟陰’;趙國有‘藺’、‘離石’等等。這些環錢受使用地域限制,鑄造數量比較少,存世量不多,市場價格較高。”李先生介紹。
記者看到,同樣是環錢,也是大小各異。有些小的直徑只有1-2厘米,重也不過四五克,但大的直徑4-5厘米,重達近20多克的都有。
“后來人們發現,圓孔的錢幣在鑄造過程中不利于邊緣銼磨,于是想到做成方孔,在打磨的時候用方棍串起來不會滑動,比中間是圓孔的要更好打磨。至于‘天圓地方’說,可能是后人的理解。”李先生說。
這一變化從戰國晚期到秦朝統一后所鑄造的半兩錢,一直影響到清朝時期,錢幣真正從原來的“圓孔兄”變成了真正的“方孔兄”。
“先秦時期的錢幣年代較為久遠,涉及到貝、布、刀、環錢等種類繁雜。早在清朝、民國時期造假的錢幣就已出現,而今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便是老藏家也時常走眼。放到今天來看,特別是對于新手而言,確實很難進行辨別。最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多看錢幣實物,多看博物館、各類錢幣展覽,也要時常去市場走走,因為造假的手段層出不窮,要及時了解新的造假手段,以免‘吃藥’。當然,也要了掌握一些錢幣學、歷史、經濟、冶金等方面的知識。”李先生說。
原標題: 先秦錢幣:用貨幣書寫“戰火春秋”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