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收藏的部分老銀飾。
□記者 蔣韻 文/攝
說起老銀器,每個人家里可能都有幾件:姥姥壓箱底的銀鐲、爺爺小時候戴過的銀鎖片。這些歲月沉淀而成的老銀,除了工藝精湛、花紋特別外,也給人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懷舊之感,引諸多藏家為其傾心。
黃巖的王勇就是一個為老銀器醉心的藏家,他花了16年的時間,收藏了1000多件老銀器。在王勇看來,這些銀器不僅僅是市面上流通的貴金屬,更是工藝和民俗的傳承。
他收藏了數千件老銀器
銀冠、發簪、耳環、壓襟、手鐲、銀鎖、銀扣……走進王勇的藏寶閣,能看到各種各樣的老銀器,有的數千克重,有的只有幾克。
百來件的老銀器放在一起,讓人眼花繚亂,王勇卻說,這只是他收藏的一小部分。面對如此繁多的老銀器,如何分類擺放成了難事。
“要給老銀器分類,里面門道太多了,按大類來分,一般有銀器物和銀飾物兩類。”王勇說,自己主要收藏銀飾類,銀飾又可分為發飾、頸飾、耳飾、手臂飾、胸墜飾等,再細分下去:頸飾有項鏈、長命鎖等;耳飾有耳環、耳墜等;胸腰墜飾又有腰鏈、腰牌等……
而按照地域的不同,老銀的工藝也各有特點。“蘇工的老銀手工細致,紋飾精致;江西工的講究簡單流暢;而臺州的老銀普遍使用鏨絲工藝,立體感更強。”王勇介紹說。
說話間,王勇拿出了一件他的“寶貝”——清代中晚期的銀冠,銀冠中間刻著一條龍,頂上有顆珠子,旁邊兩條龍騰空而起,呈雙龍戲珠之勢,“這很明顯就是蘇工的作品,線條細膩,手工細致。你看,這龍鱗、龍爪都非常清晰,整條龍都活靈活現的。”
“現在的銀器大部分都是機器做的,完全沒有老銀那種韻味。”在展示的時候,王勇不止一次指著銀器上精細的花紋圖樣感慨,這些花紋離不開老一代工匠的精雕細琢,“老銀器光制作工具就有百來件,工藝也很復雜,大致經過化銀、鑄料、成型、鏨花、焊接、清洗等十幾道工藝流程。制作一件小的老銀飾,工匠就可能需要不眠不休十幾個小時,如果是更精細的銀器,花費的精力就更多了。”
王勇介紹,和同樣大小、同時期的瓷器相比,銀器凝聚的勞動要遠遠大于瓷器,所需的制作時間也要長很多,而且因為全過程都要手工制作,老銀器的產量更低、周期更長。
收藏老銀,也是收藏民俗
在收藏老銀器的同時,王勇潛心研究其背后所蘊含的民風和民俗。
他告訴記者,銀器的使用由來已久,有數千年的歷史,古時人們把保佑平安、興旺發達、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等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各種銀器上,從而形成了中國民間的銀器文化。
“像小孩子的長命鎖、麒麟鎖等就寓意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代表吉祥如意和長命百歲的美好心愿。”王勇說,孩子出生后,外婆要送“一頭銀”,祝福孩子長命百歲,家業興旺,這是中國延續近千年的民間習俗。
在王勇收藏的老銀牌、銀鎖上,記者看到,大多都是“童子抱蓮”、“麒麟送子”、“狀元及第”、“天官賜福”等字樣和圖案。
不僅是孩子佩戴的銀飾,古人使用的銀器也大多含有各種各樣的寓意。
王勇捧出一面鎏金的老銀掛牌,巴掌大小,厚度僅1毫米,鏤空雕刻著鳳凰與獅子的圖樣,整個掛牌流光溢彩,“這是先人結婚時胸前佩戴的掛飾,鳳凰獅子是‘鳳凰施子’的諧音,寓意希望新婚夫婦早生貴子。”
在王勇眼里,老銀器上面有看不完的景色、讀不盡的文章、解不透的哲理,那山中樹、林中鳥、水中月、人中花,象征吉祥,寄托思念。
小銀匠大收藏
談到為何收藏老銀器,王勇說只能用緣分來解釋。
王勇今年33歲,在過去幾十年的光陰中,他有近一半的時間在跟銀器打交道。16歲初中畢業后,他開始給當地一位有名的銀匠老師傅當學徒,而后開了家銀鋪,這是他事業的開始,亦是他與老銀器結緣之始。
當時,常會有小販走家串戶收“銀”,老太太們便會把壓箱底的老銀飾賣掉,即使不賣,也經常有人會拿到銀器店去熔掉,重新鑄成款式新穎的銀首飾。
身為手藝人,王勇自然明白,這一件件被拿去重鑄的老銀飾意味著什么。
王勇告訴記者,不同于其它文物,老銀器本身屬于貴金屬,傳世品很難保留下來,尤其是中國近代銀器,經歷外國列強的搶掠、軍閥混戰、八年抗戰、三年內戰等種種磨難,能幸免留存下來的銀器都是彌足珍貴的,“眼睜睜看著那些老物件消失,太心痛了,這些可都是熔一件少一件的寶貝啊!”
有時實在太心疼,王勇就會花錢把顧客拿來的老銀器買下來,后來慢慢就養成了收藏的習慣。
“老銀器很美,鎏金耀燦、壘絲繁華、琺瑯華麗、掐絲細致、嵌寶耀眼、點翠雅致。”王勇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老銀器的美,一些好的老銀器價格翻了幾倍。
“現在市面上比較多的還是清代和民國的老銀器,有收藏價值的老銀器不僅流通少,而且都很昂貴。”王勇說。
原標題: 黃巖一銀鋪老板16年收藏1000多件老銀飾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