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許海峰收藏的兩種“花錢”。

□記者 蔣韻 文/攝
幾千年來,雖說“錢”的形制、樣式、品種形形色色,用途卻是大同小異,當然主要功能還是流通和交易。不過在古錢界,“花錢”算得是一朵奇葩,雖然也稱之為“錢”,形狀也像錢,卻不能當錢使用。“花錢”是古人用來表達祝福、辟邪等愿望,或佩戴、把玩用的一種民俗錢。
近日,記者采訪臨海古錢幣收藏家許海峰,讓他帶我們一起去領略一下“花錢”之美。
“花錢”不能花,收藏有意義
許海峰今年53歲,是臨海收藏協會的一員。對于收藏這件事,用“胃如饕餮”來形容許海峰再合適不過,銅鏡、瓷器、玉器、家具等,他都有所涉獵。不過,要說到收藏最多的,那肯定是古錢幣。
30多年前,機緣巧合下,許海峰收藏了第一枚銀元,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如今他收藏的古幣已有幾千枚,不乏各代的精品之作,其中,“花錢”是他的最愛。
“‘花錢’源于漢唐,盛行于明清,在早期是民間自娛自樂的一種玩錢。”許海峰介紹,“花錢”雖然具有錢幣的形態,但屬于錢幣中的非正用品,不用于市場流通,與現在的紀念幣類似。
說起“花錢”,許海峰打開了話匣子,“這枚是吉語錢,錢上鑄的吉語比如福祿壽禧、龜鶴齊壽等都是寄托老百姓美好愿望的;這枚是生肖錢,一面為十二地支,另一面鑄有所屬生肖動物;這枚是辟邪錢,古人認為佩戴它能夠壓服并驅除那些邪神、鬼祟……”
他介紹,“花錢”種類繁多,用途也是各不相同,諸如開爐、鎮庫、饋贈、配飾等都要鑄錢;按材質來分,“花錢”以銅為主,而金、銀、玉、鐵、木等做成的也都有;在工藝上,又分浙爐、蘇爐、贛爐等。
許海峰一邊說,一邊擺弄“花錢”。問起收藏“花錢”的初衷,他笑言,原因無他,只是覺得它很好看。一有時間,許海峰總會四處“淘寶”,多年收藏下來,他也是戰果頗豐,“具體收藏了多少枚“花錢”沒統計過,單種類來算就有100多種了”。
每一種“花錢”都有一個故事
在許海峰看來,“花錢”之美,美在其形態,更美在其背后的民俗和文化。雖然“花錢”在貨幣流通史上無足輕重,但對民俗研究來說,它是彌足珍貴的研究史料。
許海峰向記者展示了幾枚他比較珍愛的“花錢”古幣。
記者看到,其中有一枚異形“花錢”,形狀類似于葫蘆,正面寫著“春至人間花弄色”,背面是花朵和枝蔓的紋飾。
“‘春至人間花弄色’一詞來源于元代王實甫所著的《西廂記》,應該說,這是一枚取材于古代愛情的‘花錢’。”許海峰介紹,它反映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為爭取婚姻自主,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
“這幾枚是‘山鬼’,屬于辟邪類的‘花錢’,在‘花錢’中是比較典型的。”許海峰介紹,山鬼即山神,因未獲天帝正式冊封到正神之列,所以也被稱為山鬼。自古以來,山鬼都是以正義、高大的形象存在,鑄有山鬼紋飾、銘文的各種器物也多被人們賦予護佑和辟邪的作用,其中的“山鬼花錢”,因其小巧輕便、易于佩戴,成為人們最青睞的一種配飾。
許海峰說,“山鬼”從唐朝一直到民國,都有出品。由于數量多,收藏界一直有“山鬼無精品”一說,不過,他并不認同這個說法。
“‘花錢’珍不珍貴,得看它是否滿足珍與美的標準。”他告訴記者,他收藏的“山鬼”中,其中一枚是宋代的銅質“山鬼”,形大而厚重,因為年代久遠存世量極少,另一枚是銀質“山鬼”,厚4厘米左右,中間鏤空,錢文精美,工藝精湛,“這兩枚‘花錢’非常罕見,至少我現在為止還沒有見過一樣的,而且品相完好,可以說是‘山鬼’中的精品。”
花錢買“花錢”,莫花冤枉錢
“花錢”種類廣泛,文體、圖案不拘一格且工藝復雜精美,近年來逐漸受到錢幣收藏者的青睞。各類“花錢”在市場上價格頻頻唱高,成為古錢界的一匹黑馬。
許海峰說,普通“花錢”成交踴躍,價格穩中有升,千元左右的為多,幾百元的已經很難尋覓,有些珍品價格就更是有市無價,一枚拍出幾十萬元也不稀奇。
哪里有高價哪里就有造假,當“花錢”的價值不斷顯現的時候,“花錢”市場上魚目混珠的事情就多了。那么,該如何鑒別呢?
許海峰介紹,一要看工藝和鑄造方法,不符合當時鑄造工藝的“花錢”可能是假的;二要看材質,明朝嘉靖以前銅錢的材質都是青銅,因含少量錫或鉛,銹色發青白或紅,之后才有了黃銅,如果發現有明朝嘉靖以前的黃銅材質的錢幣,可能是假的;三是看包漿,老“花錢”流傳多年,表面會有一層密實的黑色或褐色包裹物,造假的包漿則比較松,易剝落。
原標題: 神秘的“花錢”,你知道嗎?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