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瘦肉和雞蛋的餡糕一筒,再配以熱騰騰的綠豆面羹,這是家住溫嶺太平街道東輝社區鄭先生百吃不厭的標準早餐。作為溫嶺特色小吃,餡糕早已深深根植于溫嶺人的骨子里。
餡糕的制作工藝獨特,將手工糕揉壓成薄餅形狀的糕坯,根據各自口味喜好,加上包菜、胡蘿卜、豆腐干等餡料,再沿著糕坯的邊捏成大餃子狀,因此也被外地人稱作“大餃子”。溫嶺人對餡糕的熱情,難以用簡單幾句話形容,許多人選擇餡糕作早餐,再佐以一碗豆腐生或綠豆面羹,一口餡糕一口湯,滿足感爆棚。每到早餐時段,稍有知名度的餡糕店生意都非常紅火。
太平街道遍布著十幾家餡糕店,店面雖樸素,卻充滿人間煙火氣,有的甚至連店名都沒有,僅憑口碑吸引食客。其中,名氣較大的有東門北路許記餡糕店、北門街“老八一”餡糕店,以及尚書坊乾頭餡糕店。這些餡糕店都已經歷數十年風雨,店主們從年輕開始便守店,五六十歲了仍在堅守。
餡糕的美味,關鍵在于糕皮的韌勁和獨特的糕香。假如糕皮做得不好,即使店面再豪華,也少有人光顧。老牌餡糕店生意之所以能持續紅火,離不開他們各自的看家本領。
許記糕店在東門北路經營了近30年,每天早上7點至9點半生意最忙,有時四五個員工都忙不過來。保守估計,一天進出的食客有三百多人,賣出的餡糕至少在三四百筒。做餡糕生意是門辛苦的生計,每天凌晨兩三點就要開始忙活,店主陳衛榮、妻子許佩嬌和兒子陳皓明分工明確。陳衛榮老夫妻倆每天兩點半起來,在城西老家做糕坯,平均每天要做100斤大米的糕坯,“我們一直還堅持傳統的搗臼做糕,這樣搗出來的糕韌性好,有香頭,是機器糕所不能比的。”陳衛榮介紹。盡管已有65歲,陳衛榮和妻子許佩嬌仍堅持傳統工藝,堅決不用機器代替。
兒子則凌晨三點半到店里,帶領工人準備各種餡料,種類多達十幾種,僅鹵肉就要耗時三個小時。相較于跟隨父親二三十年的老員工,今年四十歲的兒子算是店里最年輕的伙計,炒餡料、洗菜、洗碗,什么活都干,肯吃苦的他正逐漸接過餡糕店的重任,“我們年紀大了,打算再過幾年退休,將餡糕店完全交給他打理。”陳衛榮說。陳皓明還發揮年輕人的優勢,將餡糕生意拓展至各大美食平臺,現如今餓了么、美團等平臺的日銷售量占到總銷售量的30%以上。
對于地道的溫嶺人,餡糕不僅是美食,更是割舍不下的鄉愁。家住椒江的謝女士經常一大早坐車趕過來,就是為了吃一筒地道溫嶺餡糕。她說,以前住溫嶺時特別喜歡吃餡糕,現在住到椒江去了,雖然椒江也有不少餡糕店,但總吃不出溫嶺餡糕特有的味道。每當嘴饞了,她就專程坐車過來,吃一筒加鹵肉的餡糕,再配上一碗豆腐生,心滿意足。許多在外求學、生活的溫嶺人,也時常惦記起這份鄉愁,想吃了,一個電話,或者平臺上預訂,早上下單,下午就可以吃到正宗的溫嶺餡糕。
這么多年,溫嶺餡糕的受眾仍以溫嶺本地人為主,做大做強溫嶺餡糕的品牌,使之成為一張溫嶺文旅的金名片,并形成一個特色產業,從而帶動經濟發展,有關專家對此寄予厚望。“如果溫嶺要推廣小吃,溫嶺餡糕是可以考慮,現在各個城市都開有溫嶺餡糕的店,它有非常好的受眾基礎,只需政府有力地推一把,我覺得溫嶺的餡糕可以走出去的。”作家、“拾味臺州”美食推薦官王寒說。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