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在溫嶺市箬橫鎮新基村蘑菇基地一側,工人們正在15畝新平整的種植試驗田里種植小土豆。眼下正值小土豆栽種的黃金期,但在這里,筆者發現,這里的種植“土壤”卻非同一般,即在貧瘠的土層上撒播一層10多公分厚土的雙孢菇種養基質廢料,使小土豆在吸收營養的同時,能夠及時把根系植入地層,不僅能夠快速成長、增產增收,還能與基質廢料形成合力,雙重改善原有土壤營養結構,切實讓“廢料”變肥料,實現“一料雙用”。
“我們這塊地,相對周邊的良田來說,質量是比較差的。自從去年蘑菇基地實現現代工廠化生產雙孢菇后,我們就想著怎么把雙孢菇基質廢料給利用起來。別看這些廢料,它們雖然不能再種養雙孢菇了,但本身的營養成分還是非常充足的,非常適宜經濟農作物的生長,同時它還容易泥化成土,補充耕作層沃力,所以我們在農技專家的指導下,把這里打造成了種植試驗田,使雙孢菇真正牽手小土豆,真正做到資源全鏈循環再生利用。”溫嶺市新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財鴻介紹道。
從現場來看,一排排鋼架大棚嶄新矗立。棚內,則是一壟壟方正有序的種植區塊,既有水肥滴灌排擺其上,也有用于植保行走的壟溝小道。遠遠望去,宛若一排排菜園子。陳財鴻告訴,這些隆起的種植區,每畝需要70噸的基質廢料進行精準配備,相當于每個批次1.5個棚菇房的基質廢料量,“這70噸基質廢料一般要在出棚后進行一個半月的自然發酵,這樣能夠保證過剩營養充分調節,以便于小土豆有利吸收,隨后,我們只需關注住溫度和濕度即可。”
據了解,2022年7月,總投資1300余萬元的箬橫鎮新基村蘑菇基地投入使用,16座愛爾蘭弧形種植菇棚采用三次發酵技術,融合數字化技術,實現工廠化種菇,且創造了每年“18畝土地種出1400萬元年收成”的傳奇。
現在整個基地已完全掌握炎熱、極寒天氣種雙孢菇的技術,只要系統平臺點一點,就能控制所有的溫濕度、二氧化碳等指標,同時,這里每天就像空調間,采菇人也不用頂著烈日、忍著臭氣采蘑菇,完全有著清爽進棚、快樂致富的感覺。
“但在這樣的背景下,蘑菇基地每年卻會產出雙孢菇基質廢料3000余噸。”陳財鴻表示,自從有了這塊試驗田后,我們每年不僅可消耗雙孢菇基質廢料1000多噸,剩余的也剛好滿足周邊果蔬種植戶種植所需,涉及凈增利潤近30萬元,實現全部年產雙孢菇基質廢料100%清零,為探索本土菇產業“雙碳”全鏈循環再生渠道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經驗樣板。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