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形成全黨全社會努力辦好思政課、教師認真講好思政課、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的良好氛圍。”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了“開門辦思政課”的理念。
近年來,臺州學院以大陳島墾荒精神為引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一次登島、兩次回信、一次回電”精神,以思政課“1+N”模式改革為引領,主動構建“校地互動、產教互融、校內互通”的思政課育人體系,大力培育具有“忠誠、奉獻、進取、合作”特質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獲得社會各界良好反響,受到中央、省、市主流媒體多次報道。
頂層謀劃,狠抓思政課程“1+N”改革
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傳家寶,是黨各項工作的“生命線”,高校黨委理應肩負起思政課建設的政治責任。2018年底召開的校第三次黨代會,將推進思政課“1+N”模式改革寫入報告,提出打造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魅力課堂”;2019年,校黨政聯席專題會議研究確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與創新2019行動計劃”,專題舉辦了“信仰·價值·行動——怎樣打造一堂思政‘金課’”主題沙龍,省政協副主席鄭繼偉、市政協主席陳偉義等齊聚一堂,現場為思政課建設“把脈”;校黨委班子發揮“頭雁效應”,帶頭全員上大課、傳大道,全年累計授課45次,為深化思政課改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頭作用。
專兼同步,完善師資隊伍“1+N”架構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學校以等不起的緊迫感加大思政人才引進力度,2019年,共引進思政課教師8人(其中,博士7人),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盛躍明領銜的工作室獲批省高校思政名師工作室。與此同時,不斷整合、挖掘各類社會資源,延聘來自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城鄉基層的各界精英充實隊伍,逐漸形成了以主講教師(“1”)為主、兼職德育導師(“N”)常態化進課堂的教學模式,組建了一支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思政教師隊伍。截止目前,已有臺州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孔璋、全國人大代表翁麗芬、“大陳島的活電圖”王海強等35名各行各業人士被聘為校外德育導師,累計為7000多名學生授課達55次,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講好地方精神,促進教學內容“1+N”拓展
思政課不是空中樓閣,還要接地氣。以大陳島墾荒精神為代表的臺州地方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注入了深厚的底蘊。地方專題(“N”)作為教材體系(“1”)的有益補充和有效延伸,起到了理論落地的作用。學校從大陳島墾荒精神中提煉出“忠誠、奉獻、進取、合作”作為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核心特質,為學生注入“墾荒基因”,打上“臺州烙印”,將新時代墾荒精神融入思政課改革建設的全過程,打造地方精神與地方文化傳承創新的新高地,組建了臺州市大陳島墾荒精神研究中心、大陳島墾荒精神管理研修學院、“黨建共同體”三駕馬車,在“形勢與政策課”中引入融媒體項目“我們是新時代的墾荒者”,開發了《大陳島墾荒精神與臺州發展》在線思政選修課并完成首輪校際選課和運行,舉辦了近3000名學生參加的“墾荒精神杯”大學生理論知識競賽……應屆畢業生留臺率首破30%大關,服務臺州社會經濟發展的意識與日俱增,墾荒精神已熔鑄為學校的紅色基因。
豐富手段載體,推進課堂形式“1+N”創新
在做精思政課第一課堂(“1”)的同時,學校積極開拓第二課堂、第三課堂(“N”)。“青聽1139”“德業大講堂”“崔叔聊吧”“校長零距離”等學生喜聞樂見、形式豐富多樣的思政品牌牢牢占領校園輿論主戰場,理直氣壯唱響立德樹人主旋律,其中“青聽1139——黨委領導與青年學生話成長”入選首批全省高校黨建特色品牌;“大思政”實踐教學漸成體系,參觀類、調研類、競賽類、讀品類四大模塊有機結合,市檢察院、大陳島、亭旁鎮、楚門鎮、嶼頭鄉、偉星集團等10余個思政課實踐基地相繼落地,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結合,提升了思政課的厚度;線上思政如火如荼,“形勢與政策”課線上學習訪問量達700萬人次,2項思政課在線建設項目獲批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讓紛繁復雜的立德樹人工作,通過思政課這個“針眼”,有條有理地貫串起來,提升了“三全育人”的針對性、吸引力和實效性。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學校將持續深化思政課“1+N”改革,將思政元素像“鹽”一樣融入人才培養,并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深化愛國主義、生命健康教育,在不斷的守正創新、反思總結中提煉思政課改革的“臺院”做法和臺州經驗,打造底色鮮明、別具一格的思政課改革建設新模式。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