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椒江王先生投訴:臺州市中心醫院內,走廊、廁所里有濫貼私人救護車廣告的情況,院方清理后又有人貼上,此情況已持續有兩年。
各大醫院都可見
私人救護車廣告
近日,記者來到臺州市中心醫院,在醫院的一個衛生間里,發現了王先生所說的“私人救護車”廣告。
這是一張貼在墻上的名片,上面寫著“醫療救護車,24小時服務,車內備有:雙水平呼吸器、豪華擔架車、氧氣、吸痰器等”等相關字樣。
名片上最顯眼的位置是一個加粗的黑色字體的手機號碼。
廁所墻上其他位置也有幾處被貼過名片的痕跡。
隨后,記者又來到臺州市中醫院以及市立醫院,在醫院的廁所或者醫院內的其他墻上,都有發現類似的名片,名片上所留的聯系方式均為手機號碼。
車費根據病情定價
配醫生另外加錢
記者根據其中一張名片上的手機號碼聯系對方。
“是救護車嗎?”
“是的。”
“我有個病人要從市立醫院轉到上海去,可以送嗎?”
“我這里是醫院的救護車,可以送。”
“那送到上海需要多少錢?”
“這個是要看病人的具體情況,需不需要相應配置,是不是要隨車醫生。病人病情怎么樣?情況嚴不嚴重?”
“家里小孩子腳受傷了。”
“那就3000元。”
“3000元有點貴,可以便宜一點嗎?”
“這個價不能再便宜了,這里到上海有380公里,我這個價是費用全包了的。”
“那有醫生嗎?”
“腳受傷了哪需要醫生呀。”
“孩子傷得比較嚴重,萬一路上有個閃失,有醫生在也比較放心點。”
“如果真的要醫生,你起碼要提前一個小時跟我說,我們要聯系醫生,再加800元。”
“是市立醫院的醫生嗎?”
“不是,是路橋城南外科的骨科醫生。”
“你們不是市立醫院的救護車嗎?”
“不是。我們是掛靠在鄉下小醫院的車子。”
“那你們車子在哪里?”
“現在在中醫院。”
“好的,我再考慮一下,需要的話再聯系你,你怎么稱呼呢?”
“好的,我姓陳,三門的。你什么時候要打我電話,我們是24小時隨時可以出發。”
“私人救護車”配置有模有樣
隨后,記者以有重病患者要轉院為由,又撥打了另外一張名片上的手機號碼。電話接通后對方同樣詢問了病人的情況。“具體費用要看病人的具體病情,是不是要配呼吸器等設備,需不需要醫生。”
“病情不嚴重的話我們直接派普通的車子過來,嚴重的話我們另外派一輛專業的車子過來,里面設備比較齊全。”
記者表示病人情況比較嚴重,目前還不確定是否能轉院,希望能夠先看一下車子。
“我們剛好有一輛車子在中心醫院附近,我讓司機跟你聯系。”
沒幾分鐘,記者見到了那名司機,跟他一同過來的還有一名女士。
他們帶領記者來到位于中心醫院南面的殿后陶新村,在一條小路上停著一輛白色的救護車。車頂是藍色的長排燈,車前是藍色字體的“浙江急救”,中間是同樣藍色的生命之星的標志,車身上有“醫療救護”字樣。
從外觀上看,這輛車子就是醫院的急救車。
“我們這輛車里面設備齊全,一些設備跟醫院里是一樣的,全臺州就2輛。”
說著,他打開車門,車內中央是一張推床,車門對面的墻上放著氧氣瓶、呼吸機、監護儀等設備。這些設備看上去都還比較新。“我們車子剛買來沒多久,設備都還很新。光呼吸機就花了我1萬多元。”
記者說病人是一位70歲的老人,高血壓引起腦溢血,現在還插著呼吸機,希望轉到臺州醫院去。
“這樣的情況肯定要帶醫生,到臨海1800元。”
“醫生是哪里的?”
“路橋那邊的醫生。所以你要車的話得提前跟我聯系,我們可以安排醫生。”
“不是中心醫院的醫生?”
“說實話,中心醫院的醫生我們請不起,全部收入給他們都不夠。而且我們的設備只有我們熟悉的醫生會用。”
閑聊中,對方表示前天剛送了一個重病患者到上海。“到上海開了5個小時,5000元。”
昨天下午,本報另外一名記者來到殿后陶新村,除了之前看到的那輛車子外,在小區里發現了另外一輛浙C牌照的車子。相對于之前那輛車子,這輛車子稍小,車身除了鏤空的十字標志并無其他字樣。
正當記者在拍照時,一名中年男子過來詢問記者是哪里來的。
救護車數量缺是其存在的根本原因
臺州市急救中心副主任牟立成告訴記者,目前急救中心的車輛主要是市民所說的120急救車。救護車投入數量不足,給私人救護車提供了生存的市場空間。“120救護車數量緊缺,醫院內救護車少,醫護人員緊缺,這些都導致救護車供需不平衡。”
牟立成介紹,120急救車由急救中心統一調度指揮。“目前120急救車數量太少,椒江日常就5輛車子,少的時候只有3輛。原本椒江3家醫院每家必須配120急救車2輛以上,但現在的情況是只有1輛或者更少。”
因為數量少,120急救車基本上都用于院前急救,也就是發生突發情況到送入醫院這段距離,不會用于轉院、出院等。
另外,一些醫院也有自己的救護車,這些救護車由醫院自己操作,并不歸急救中心調度,相對應的,這些急救車的收費標準也由醫院按照一定的標準制定。“一些大醫院會開展醫療服務的延伸,提供出院服務。一些鄉鎮或者民營醫院也可以申請配置救護車,一些私人救護車就掛靠在這些醫院里,私下出來拉活。”
牟立成表示,救護車管理涉及到公安、交警、車管所等各個部門,情況復雜,管理難度大。“我們也多次聯合其他部門進行打擊,但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我們沒有執法權,無法直接查車子,特別是一些外地車,監管難度太大。”
而私人救護車有市場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一些病人因為病情嚴重等原因不符合轉運條件,家屬就會聯系私人救護車自行轉運。
牟立成介紹,救護車對車子的性能以及隨車人員都有一定的要求。“120救護車是有相關文件要求的,一般每8年就要重新購置,駕駛員也要經過相應的培訓,而隨車的護士和醫生必須要有相應的職業資格。而那些私人救護車無法保證車況良好,路上的醫療救護也不能保證。這些車子的用途就像出租車,送到地方就可以了,其他的全看運氣。畢竟是危及生命的事情,市民還是應該通過醫院申請用車。”
記者手記
何不規范市場
改堵為疏?
私人救護車亂象在各個城市都有出現,雖然相關部門多次打擊整治,但是效果往往只能維持一時,并不理想。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因為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場。在利益的驅使下,再加上缺乏監管,這些私人救護車人車不規范、收費不合理等問題層出不窮。
與其堵了這頭漏了那頭,到頭來相關管理部門焦頭爛額,百姓的利益無法保障,為什么不改堵為疏,將這些私人救護車進行規范,制定相應的規則,加強管理,讓它們既為百姓提供便利,又能規范經營?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