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黃巖區高橋街道公布了一組經濟數據:今年1月至2月,街道實現規上工業產值2.75億元,同比增長20.91%;1月,街道企業出口金額4089萬元,同比增長65.82%。
據悉,這已是街道自2015年12月開始,連續三年規上工業經濟平均增速達23.8%,工業經濟總量由7.9億元增長到17.51億元;瞪羚企業5家,列全區各鎮(街道)之首。
工業經濟連續保持高質量增長背后的奧秘是什么?該街道黨工委書記楊云德揭開了謎底,“始終把企業的事情當作黨工委、辦事處自己的事情,用活用足用好政策,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服務。”目前,全街道擁有大小企業200多家,其中規上企業24家,初步形成了以塑料模具、泵與電機、智能馬桶等為主的工業格局和聯豐螺嶼、下浦鄭、上山三坦、勝利四大工業區塊。
扶優扶強,增強高質量發展引擎動力
“去年我們的產值達到8000多萬元,按照每年增長30%,今年目標是1.1億元。”近日,臺州三元車輛凈化器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六杞與技術、生產等部門簽訂責任書,以部門為單位落實責任目標。
責任具體到部門,具體到個人,這樣的執行力得益于公司實行的股權激勵機制,調動了核心技術人員和管理層的積極性。“這個措施是我在街道組織的一次培訓當中學來的,用股權獎勵高管和技術人員后,不但企業的研發能力提高了,普通員工的穩定性也增加了,年后員工的返崗率在99%。”王六杞說,此外,街道還幫忙積極對接上級有關部門,幫助企業及時拿到四五十萬元的展會補貼,“他們不但幫助我們辦理各類惠企政策,還持續關注政策是否真正讓我們受益。”
三元車輛凈化器公司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產品市場前景廣闊。如何鼓勵此類企業開展自主創新,是高橋街道服務企業的一項重要內容。扶優扶強就是既要在傳統優勢行業中培育龍頭骨干企業,在新興行業中培育潛力大、產品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強的企業,又要用產業集群的思路指導企業抱團發展,充分發揮規模效應和集中效應,形成產業集群和產業規模,帶動產業鏈條上下游協同發展,爭創名優品牌。
該街道辦事處主任畢建勇介紹,針對部分企業對政策了解不全面和不深入的問題,街道聯系區涉工部門負責人到高橋聯豐螺嶼小微園區區域化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一月一主題”組團式服務座談,拓寬政企之間的交流渠道,精準服務企業,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引導企業進一步做優做強。
增強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動力,人才是根本因素。針對轄區企業普遍存在人才匱乏的問題,高橋街道專門建立了人才庫,搭建“周末工程師”平臺,構建產學研等一體化的服務鏈,既解決了企業人才緊缺的問題,也讓這些人才走出科研實驗室有廣大的發揮舞臺。
臺州瑞麗模塑有限公司是專門生產汽車配件的企業。自去年對接兩位浙江機電技術學院的專家后,不僅一線員工的業務能力提高了,市場銷售和規劃也相應調整了。該公司副總經理呂建根說,經過“周末工程師”指導,公司調整往年主打傳統把手產品,今年將重點投放到了隱藏式把手等智能化產品,“目前我們的產品更加貼近市場潮流了。”
抓大活小,培育可持續發展內生活力
如果說龍頭企業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那么大企業和具有發展潛力的小企業就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生活力。對此,高橋街道在推進“扶優扶強”的同時,深入實施“抓大活小”工程,推動企業優化發展。
臺州市黃巖新春林工貿有限公司生產水杯已有20多年的時間。2016年搬遷到高橋勝利工業園區后,受周邊交通條件的制約,車輛出入不便,導致訂單受損。街道得知情況后,經過多次和區級有關部門以及村里溝通協商,修建了通往園區的標準公路。
“路通了,企業的生產經營也暢通了。”該公司負責人李洋說,公司優化產品結構設計,調整市場營銷策略,做精做專杯子行業,產值從2016年的1500多萬元增長到2018年的2700萬元。
在解決企業圍墻外問題的同時,高橋街道還做優圍墻內的服務。今年年初,街道匯總各項惠企政策精心制作了《惠企政策百寶箱》,送到轄區每家企業負責人手上,并通過建立涉企傳播平臺,展示人才交流、產品開發、市場推廣等相關資訊政策。此外,還通過“黃巖高橋”官方微信、企業微信群等多種形式推送各類涉企惠企政策,方便企業及時了解政策資訊動態并相互交流。“信息推送后,我們還會打電話給企業負責人進行確認,確保企業真正知曉政策、用足用好政策。”該街道分管工業的常務副主任呂永衛說。
黃巖吉翔工藝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受益企業。該公司總經理鄭國森介紹,之前他們是在違建的鐵皮棚里生產,存在消防安全隱患,企業也曾因此丟掉過訂單。前年,街道認為企業具有較好的發展潛力,決定采取“活小”的措施,鼓勵企業拆除違建并在原基礎上進行“零地技改”,改造成為高4層、總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的標準廠房,“生產面積擴大了,訂單隨之滾滾而來,產值從原來的幾百萬元預計可以增加到今年的2500萬元。”
以商引商,“強磁場”吸引企業結伴而來
青蛙泵業有限公司自2016年從外地遷來后,產值從當年的6000萬元增加到去年的2.5億元。談及緣由,該公司行政副總經理朱永安告訴記者,除了企業自身發展的因素外,街道的服務讓他們有家一般的感覺。他舉例說,在街道組織的一次座談會上,自己提出廠區周邊存在亂停車,導致交通堵塞的問題后,街道第二天就聯合交警等部門劃設停車位,規范交通秩序,并加強日常管理,不到三天時間問題就已解決。
達營沖件廠和浙江九牛增壓泵有限公司負責人聽說此事后,就決定把廠房也搬到高橋來,當年兩家的產值已達6000萬元。
這只是高橋以商引商的一個縮影。“五心”“媽媽式”服務在高橋形成了一個“強磁場”,吸引企業結伴而來。據不完全統計,該街道現有200家企業中,有一半左右的企業家不是轄區居民。
近日,浙江中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將注冊地遷回高橋,該公司投資5000多萬元的資金用于生物在餐廚垃圾處理方面的應用項目,市場前景廣闊。該公司負責人張福增告訴記者,選擇高橋,是因為在這里有家的歸屬感。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