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聲中,一句“爸媽,我回來啦!”穿透臺州市黃巖區嶼下村的狹窄小巷,44歲的商淑新拎著年貨,與家人共度相認后的第一個春節;臨海福利院,與家人失散22年的流浪人員肖光明通過視頻電話見到親人,雙眼突然有了光……
這個春節,記者見證了特殊的團圓。引領他們穿越漫長尋親路的,是來自臺州市公安局的一位位警官。自2021年公安部開展“團圓行動”以來,截至2023年底,臺州公安共幫助788名失散人員找回親屬,團圓數量占全省近三分之一,連續三年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失散時間最長的達77年,認親年齡最大的已經102歲。
尋親警官從臺州出發,尋親范圍從全國到海外,從生者到逝者,甚至為無名烈士找回姓名。近日,記者深入臺州,探尋“團圓行動”背后蘊藏的尋親密碼。
春節期間,山西的李增榮(左三)趕到江蘇和兄妹蔡保根、蔡和妹(左四、左一)團圓,并給尋親警官發來照片,再次表達感謝。
率先起步
法醫尋親成臺州現象
臘月廿五傍晚6時,嶼下村家家戶戶懸掛的紅燈籠映出溫暖的光。看著女兒商淑新帶著12歲的外孫從巷口走來,等候在外的父母激動地迎了上去,緊緊拉住他們的手:“總算到家了,聽說山東下雪了,這一路累不累啊?”怕大雪封路,商淑新帶著兒子提前一晚出發,輾轉大巴車、動車,跨越1200公里回家:“一點都不累,和你們團圓就是新年最大的幸福。”
眼前這一幕,令從警19年的路橋法醫柯偉力感慨萬千。6年前商淑新開始尋親,4年無果,于是向尋親圈子里小有名氣的柯偉力求助。“僅僅過了幾個月,柯警官就在DNA數據庫里比對到了結果!”遇到來家回訪的柯偉力時,商淑新提了一個請求,“有一個德州的姐妹沒有找到家,柯警官你能幫幫她嗎?”
眼下,全國“團圓行動”步入第4年。但柯偉力的尋親之路已走過5年。記者輾轉臺州各地,發現這里的尋親工作均早早起步,記錄在冊的已有8年之久,這為領跑全省打下堅實基礎。
“隨著時代的進步,DNA檢測技術的應用走向成熟,不僅能做個體識別,而且能夠通過遺傳關系比對進行親緣鑒定,”臺州公安刑事技術與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李達表示,“2016年前后,臺州各地救助站、尋親者抱著試試看的想法,紛紛向公安求助。”
于是,法醫義務幫人尋親,成了特有的“臺州現象”。溫嶺法醫陸高升至今還記得,2016年,他第一次與無家可歸的“無名氏”四目相對時,對方黯淡的眼神深深刺痛了他。那一刻,他便暗下決心,要送他們回家!尋親人的一句“有媽媽的城市,連空氣都是香的”,讓柯偉力深受觸動。“但凡有一絲線索,我都要替他們找下去,找到山窮水盡,求個柳暗花明。”起初在臺州范圍內幫人尋親,如今他的足跡遍布全國3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尋親的隊伍逐漸龐大。黃巖刑偵大隊民警翁燕敏鉆研起人像比對技術,和同事聯合開發視覺圖像平臺,牽頭打造警務視覺圖像工作室,發起“燈塔工程”公益尋親項目。三門刑偵大隊民警林龍充分利用“互聯網+”和“警務大數據”等資源優勢,為遠在荷蘭的華裔姑娘找到了在三門的親生母親。2017年,臺州公安聯合臺州市民政局在全省率先開展“回家行動”,通過提取DNA、指紋、拍攝照片等為流浪滯留人員建立個人檔案,3年內幫助350多人尋親成功。
“尋親工作不只是助人,也在撫慰我們自己的心靈。”與其說義務尋親,柯偉力更愿意用“轉型”形容改變,“隨著社會治安的進步,非正常死亡案件越來越少,”他笑稱,“用科技手段彌補歷史遺憾,是我為自己找到的轉型之路。”
2021年1月,公安部部署開展“團圓行動”,這給“已經在路上”的臺州公安更多的激情和信心。“尋親就像滾雪球,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只會越滾越大。”當時,在尋親界“出圈”的臺州公安接到了全國乃至全球各地的求助信件,忙著送檢比對、溝通的李達開始重新審視這一工作。
“還是要立足臺州,逐戶排摸尋親需求。”李達說,臺州公安在全市設立11個尋親團圓采血點,在各個派出所常設“尋親專窗”,采集入庫樣本1.2萬余條。他們還歸集各類社會尋親組織數據,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尋親基礎數據庫。“這意味著我們的基礎比對數據更加豐富,能幫助更多親人團圓。”李達解釋道。
尋親警官翁燕敏正在進行人像比對。
科技助力
升級團圓通關攻略
尋親,一頭是尋找,需要從海量的信息中抽絲剝繭,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一頭是等待,于尋親者而言,他們只希望“快一點,再快一點”。
矛盾如何平衡?如何打通人與人、尋親機構、政府部門之間信息壁壘?在“團圓”路上領跑的臺州公安圍繞“家找孩子、孩子找家、幫人尋親”三類尋親需求,建起了尋親數字化平臺。2023年6月,“浙里回家”應用在“浙里辦”上線,這是全國通用的官方尋親公益平臺。
記者走進路橋公安分局,鼠標鍵盤敲擊聲此起彼伏。尋親警官周欽源打開“浙里回家”應用后臺,不斷跳動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28日,平臺用戶數已經有10918人,登記事件總數790件,匹配成功43個。
在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因為“浙里回家”,與家人失聯整整33年的莫忠意,終于在春節來臨之前找到了家人。
8歲那年,得知自己被抱養的身世后,莫忠意內心就埋下了尋親的種子。2023年11月下旬,在廣東韶關蝸牛公益負責人李杰祥的幫助下,莫忠意在“浙里回家”登記了尋親信息,并郵寄了DNA樣本。通過DNA比對、結合人像分析,尋親警官周欽源將目標范圍鎖定在湖南省祁陽市附近的村莊。得知這一消息,李杰祥立即向村莊范圍定向推送尋親視頻,很快就有認識的村民在視頻下方評論:“這個人有點像我們村子的,有一戶人家也是30多年前丟失了兒子。”
按照留言線索,第二天,李杰祥便聯系上莫忠意的家人。“怎么可能,你們一定是騙子!”電話那頭,母親孟陽娥不敢相信。另一頭,莫忠意得知自己的家鄉就在鄰近的祁陽市,按捺不住急切的心連夜趕了過去。看到母親和弟弟的那一刻,他再也忍不住淚水,孟陽娥激動得淚盈滿眶:“找了30年沒結果,你們不到24小時就幫我找到了!”
如今,尋親者還能通過“浙里回家”平臺自主在線匹配。周欽源解釋道:“我們開發了人像比對功能,家長用當年失散孩子的照片,可以和‘孩子找家’的尋親者照片進行比對,哪怕時間過去幾十年,通過‘跨年齡人像’比對,也能獲得方向范圍。”
翁燕敏在人臉識別方向的研究也迎來新突破,不僅建立了數據采集、系統比對等一整套尋親標準化流程,還將主導開發的視覺圖像平臺選代升級為多模態視覺圖像平臺,讓疑難圖像技術和跨年齡人像比對成為可能,和全省30多家救助站、福利院簽訂了尋親協議……
“團圓行動”7個月后,公安部認定臺州市“團圓行動”戰果58條,組織認親活動39場,均占浙江省總數近39%,高居全省第一。尋親警官們沒有停下來。“背后是更多還沒找到親人的家庭。我們有技術、有手段、有數據庫,如果我們停了,他們去找誰?”
“團圓行動”集體認親儀式上,臺州公安收到一面面錦旗(資料照片)。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持續服務
用心做好后半篇文章
“隨著各地‘團圓行動’如火如荼開展,現在再找上我們的,基本都是‘老大難’。”李達記得,2022年5月,他們接到了來自南京高淳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的求助——為77年前犧牲的無名烈士確認身份。
“這是一次穿越歷史的尋找。”柯偉力接下了這個看似不可能的挑戰。他和團隊成員驅車500多公里,來到謎題的起點——雙游村。1945年,“蘇南抗日最后一戰”東壩戰役在高淳打響,這里是其中一處交戰激烈的戰場。
柯偉力在遷墳后留下的土坑中不停用篩網翻篩,尋找遺骸。盡管烈士遺骸風化嚴重、DNA點位部分缺失,但柯偉力沒有放棄,經過多次優化,最終在綠豆大小的遺骸中提取到了有效的DNA信息。根據鑒定結果,烈士的身份指向了山東省劉氏家族。
“按照犧牲年齡計算,村里知道烈士姓名且還活著的人應該不多了。”事不宜遲,柯偉力一行人又馬不停蹄趕到棗莊市永安鎮寨子村實地走訪,同劉氏家族成員溝通,查閱家族族譜。歷時3個多月,最終為無名烈士找回姓名“劉金山”。“感謝你們一直守護著他。爺爺,晚輩來看你了。”劉金山烈士親屬代表在烈士陵園墓前哽咽著說。
為游子尋根,也為歷史正名。后來,臺州公安還陸續幫助15名逝者實現跨時空“團圓”。
不是每一次尋親迎來的都是喜訊和希望,臺州公安也見過尋親的B面。有人怕養父母傷心,只能偷偷尋找;有人因為親人不肯認自己,帶著一抔故土獨自回程……柯偉力記得,幫助從小被拐的小毛找到親生母親時,對方因婚姻變動組建了新家,起初不愿意見兒子。“碰到類似情況,我總要勸說‘生時嘴硬拒認,臨終方知后悔’最后她還是認親了。”
有時,找到家人并非尋親的終點。當走失兒童小任找到父母,但因福利醫院救治撫養的費用,讓父母很是為難。尋親警官多方奔走,醫院主動減免了費用,并通過民政資助、農醫保報銷等方式解決后續治療難題;失憶者吳天盡管明確了自己的身份,但因歷史原因辦不了戶口,柯偉力跑到湖北省公安廳為其解決了落戶問題;紹興尋親家庭與兒子相認后,因為意見不合總是發生爭吵,李達和老母親打了兩個多小時的電話耐心勸解。
“尋親不止于‘找到’,更要聚焦重逢后的新生活,關鍵在于如何做好尋親的后半篇文章。我們要比他們再多走一步,多想一步。”李達說。為解決二次遺棄和矛盾糾紛等問題,臺州公安建立了長效推進和后續回訪機制,同時聯合民政、衛健、婦聯等部門,構建“1+X”協同聯動機制,為特殊尋親家庭申請低保補助,提供救治幫扶。
尋親之后,臺州公安和團圓的家庭間也沒有斷聯,互相為對方做著許多有意義的“小事”。“叔叔,這是我們家自己做的臘肉,過年了,讓您嘗嘗,略表心意。”柯偉力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年味快遞。“自制的小禮物收下了,價值高的我們就退回去”。2024年春節,尋親警官回訪了轄區內多戶團圓家庭,制作了《回家的路》小視頻,記錄這溫暖的時刻,同時慰藉那些還在尋親路上的人們:“你們留在數據庫里的DNA,就像一顆種子,總有一天會開出重逢的花朵。”
新年伊始,新挑戰不期而遇。“我們又收到了一批無名烈士尋親的求助。”李達透露,由于烈士遺骸在歲月中塵封已久,面臨DNA提取難等多個難題,導致工作無法大規模展開。今年,臺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和科技公司合作,探索陳舊骸骨檢驗新技術,期待能幫助更多無名烈士回家。李達表示,他們不止破解歷史上的尋親難題,還為人員失蹤案事件制定搜尋標準。如今,臺州公安失蹤人員找回平均時長大幅縮短,效率和找回率都大幅提升。
臺州“團圓行動”概況
2016年3月 溫嶺公安分局法醫陸高升帶頭成立尋親小組。
2017年-2021年 臺州市公安局主動對接民政部門,為救助站滯留人員構建一人一檔,通過技術手段幫助他們回家,共幫助350多名流浪人員找到家人。
2019年2月 臺州市第一起涉外尋親案例——三門林龍警官幫助荷蘭女孩Lianne找到母親。
2021年1月 公安部部署全國公安機關開展“團圓行動”。11日,臺州路橋柯偉力警官幫助吳天尋親成功。
2021年2月 臺州市選取椒江前所、臨海古城、三門亭旁三個派出所作為“團圓行動”大范圍排摸工作試點。
2021年6月 為取得更大成效,臺州市公安局印發《全市公安機關“團圓行動”信息排摸工作方案》。為提升比對成效,成立臺州市刑事技術比對團隊。
2021年8月 臺州市作為典型在全省“團圓行動”視頻推進會上做交流發言。
2021年9月 為方便群眾采集血樣,在臺州全市設立11個采血點。
2021年12月 臺州市全年共幫助454戶家庭團圓,戰果數列全省第一。
2022年9月 臺州市第一起幫助無名烈士尋親案例——成功幫助南京高淳烈士劉金山確認身份。
2023年5月 臺州“團圓行動”做法獲公安部肯定,并下發文件在全國推廣。 資料來源:臺州市公安局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