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了10年養殖,我還是第一次知道,養貽貝還能拿一筆‘碳’錢。”10月31日,臺州市椒江區大陳鎮貽貝養殖戶管君武對記者說。
31日上午,全省首筆海洋藍碳(貝類)交易——大陳島貽貝養殖固碳項目碳資產交易,在臺州市椒江區完成競拍確認。浙江水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以100500元總價,拍得大陳島2223噸貝類碳匯,折合人民幣45.2元/噸。
據介紹,本次拍賣的大陳島貽貝養殖固碳項目碳資產,由椒江區大陳鎮全體貽貝養殖戶創造,涉及2016年至2023年大陳鎮貽貝養殖產生的碳匯量。由大陳鎮和鎮各村集體共同注資成立的臺州市椒江大陳島惠民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委托雙碳大陳數字化平臺進行碳匯量核算,委托雙碳大陳碳資產交易平臺進行線上公開競拍。所獲得的100500元,部分將留存于大陳共富基金,用于海洋生態保護,部分將回饋給管君武等貽貝養殖戶,激發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大陳島貽貝養殖基地
“大陳島共有6家貽貝養殖戶,養殖海域近300畝,每年碳匯量約270噸。”大陳鎮專職黨委委員顏超說,通過碳交易市場機制,釋放藍碳及藍碳生態系統的價值,并回饋給貽貝養殖戶,可以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和諧共贏。
據介紹,全球自然生態系統每年通過光合作用捕獲的碳中,約55%是由海洋生物捕獲并固定儲存于海洋生態系統,該部分的碳被稱為藍碳,即海洋碳匯。
“大陳島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66%,是浙江第二大漁場,同時還擁有國際首創柔性輸變電項目、國內首個綠氫能源工程、國家級藍色海灣生態修復項目、風力發電等項目,經過科學評估測算,去年大陳島沉淀的年凈碳收入(碳匯-碳源)達到47436噸碳當量,具備開展海洋藍碳研究的有利自然條件。”臺州市椒江區生態環境分局副局長李展明說,貽貝養殖固碳能力強,1公斤貽貝能固定約0.3公斤二氧化碳,同時貽貝養殖在我國沿海分布廣、產量大,首筆海洋藍碳交易選擇貽貝固碳項目,可以起到更好的示范效應。
合作簽約 共享聯盟·椒江 洪婕 攝
為更好地推進藍碳工作,去年以來,椒江區邀請中國工程院吳豐昌院士領銜的專家團隊,全面評估和論證了大陳島海洋藍碳的儲量和價值,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建成雙碳大陳數字化平臺,通過衛星遙感、通量塔、物聯網技術等,實現對島上碳源碳匯的全時域全空間態勢感知,實時核算大陳碳匯數據。該數字化平臺的碳匯核算體系為國內首創,碳核算模塊已獲得第三方權威認證機構認證,也可以為更多的地區提供服務。
浙江水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震宇說,此次拍得的2223噸貝殼碳匯將作為企業碳匯儲備和戰略投資,以期在碳資產交易圈中贏得先機。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