攪灰漿、架龍骨、蓋小青瓦……5月,步入溫嶺市大溪鎮三池窟村,三池窟大寨屋維修加固工程正在緊張地進行。
三池窟大寨屋是省級文保單位,由30多幢磚、石、木結構的民宅組成,石梁枋、石柱、石斗拱、石板……用到的各類石材都采自當地石嶼,溫嶺地方特色濃郁。三池窟大寨屋至今仍有人居住,由于存在霉爛、糟朽、脫榫等問題,大溪鎮政府啟動了維修加固工程。
一眼望去,工地上幾乎都是一張張飽經滄桑的臉龐。其中,一個頭戴安全帽、穿著一身休閑服的小伙子格外出挑。
“上來看看吧。”小伙子帶著我們攀上活動架,到達還沒蓋瓦的屋頂,龍骨剛剛嵌完椽子,望著鏤空的頂,我們顫顫巍巍不敢上去,他卻飛快地從這頭到那頭。
這個小伙子是黃鄭強,臨海匯溪人,2016年入行,從業7個年頭的他如今已是包工頭,有一個近30人的古建修復營造小團隊,曾參與修復杭州法喜寺、永福寺,湖州法華寺等10余處古建筑。
50歲算年輕,95后圈內罕見
施工現場,工匠們有的小心翼翼取著小青瓦,有的用撬棍將老舊的椽子一根根拆下。黃鄭強很“摳門”,在拆下的零部件堆里挑挑選選,就連腐壞的椽子,也要截斷留下完好的部分,就地再利用。“原材料保留得越多,文物價值就越高。”他笑著解釋。
忙碌的工匠里,有不少看著黃鄭強長大的親戚。他們都來自中國古建筑工匠之鄉——臨海市匯溪鎮,這個山區鎮有3000多位村民從事古建筑行業,占全鎮勞動力20%。這里有50余人被評為中國傳統建筑名匠、高級古建營造師。
大家對團隊里最年輕的黃鄭強贊許有加。“我們這一行,50歲都算年輕,甚至還有70多歲的,像黃鄭強這樣的小后生,很罕見了。”
黃鄭強的父親黃昌敏也在場,16歲就從事古建行業的他如今已是高級古建營造師。他告訴我們:“1995年,黃鄭強出生后沒多久,就跟著我們全國各地跑工地了。”那時,黃昌敏在珠海建造圓明新園,后來又輾轉海南、浙江,工程在哪,就把黃鄭強帶到哪。工地上的石頭、瓦片、油漆刷,都成了陪伴黃鄭強成長的玩具。
從小耳濡目染的黃鄭強對古建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時代,他一到假期就閑不住,跟著父親去古建加工基地做木工。“那時候,發現自己學技術還挺快的。”于是,他毫不猶豫報考了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的中國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開心地跟著老師去金華當地的瑣園、寺平等古村落參觀、測繪。
2016年畢業季,和很多選擇坐辦公室繪圖的同學不同,黃鄭強覺得自己特長就是做木工、做瓦工,于是果斷地回到匯溪鎮,加入古建筑工匠隊伍。
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走完
回到匯溪鎮后,黃鄭強師從年近半百的黃紅飛,他已經在這行摸爬滾打30年。
師父領進門后,“修行”的第一站是廣東汕尾——去修建陸河觀天寺。“年輕人,可能就是來體驗一下,能待個幾天,就不錯了。”一開始,大家對黃鄭強并沒有太高的期待值。
黃鄭強拎著剛置辦的行頭,懷著滿滿的期待與好奇,跟著大部隊出發,但這份好心情很快就煙消云散。到達目的地已是凌晨1時,等待他們的竟是這樣的場景——深山老林,沒電沒水沒信號。“哪有年輕人選這樣的地方工作?”黃鄭強心里嘀咕著。
他咬咬牙,給自己做好了心理建設。作為學徒,他起得比誰都早,根據圖紙建模、配合師傅放樣,在進行樁基工程時,由于大型機械設備不方便進山,他以人工開挖的方式打到10米多深的硬地,鉆出來的時候帶著滿滿一身泥。不僅工作上肯吃苦,生活中他也非常“有眼力見”,為方便大家,他常常主動去河邊挑水,一桶接一桶直到大水缸裝滿水為止。
就這樣,黃鄭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洗澡就等雨下大了沖出去淋一通。除了和工友交流,施工半年間他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系……有一天,他跑了十幾里山路,終于找到微弱的信號,發了半年來唯一的微信朋友圈:“一切是那么枯燥,只有滿天的星星,但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走完。”
近乎慘不忍睹的開端,并沒有讓黃鄭強打退堂鼓。“回想起來,耐得住寂寞,或許是入行的第一課。”他說。
后來,黃鄭強每到一處工地,都適應得非常快,面對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建筑,他很快就能開始一場新的學習。這些年來,黃鄭強漸漸熟悉了泥工、瓦工、木工、雕刻工等技能,并樂在其中。“通過自己的雙手,將古建筑修復如初,那種成就感難以言喻。”
游客夸建得好,聽著特別開心
“我的青春古色古香。”黃鄭強說。雖然古風濃郁,但他也有潮的一面——愛記錄、愛分享,喜歡拍短視頻,在各大社交平臺曬那些我們不曾感受過的日常:坐著塔吊升降;在工地用電磁爐炒菜,秀一下廚藝……
和大部分年輕人一樣,黃鄭強也有各種苦惱。東奔西走,還沒成家;想完成從包工頭到公司老板的躍遷……當然,他也有自己的小確幸,其中,最開心的要數舊地重游。“以游客的身份再次來到曾經修復或新建的工程,有游客夸建筑蓋得好,我聽著就特別開心。”黃鄭強說。
7年間,黃鄭強參與的工程遍布全國各地……漸漸地,有人稱他行家,但他更愿意用“小學生”形容自己。“每個工種看上去都會,但還說不上精通,學得越多,就越發現自己未曾涉獵的領域還很多。”古建筑修復不僅是一門精細的手藝活,還涉及建筑學、材料學、化學、宗教、文化等。
采訪當天,黃鄭強還帶著我們參觀了以前在溫嶺修復的流慶寺。“每個朝代的建筑風格不一,色彩運用也不一樣,宋代清雅,用色單純穩重,明清色彩等級分明……”他一路走,一路為我們講解。
看著身邊不少工匠漸漸老去、退休,黃鄭強也有自己的擔憂:“盡管古建筑修復營造市場在擴大,工匠們收入在提高。但畢竟是戶外勞作,愿意扎根古建修復一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很少。”如今,直播帶貨風行,他正在籌建直播團隊,打算聚焦古建工地的日常,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這一行、喜歡這一行。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