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這個古村落以北斗七星布局
在中國人的眼里,北斗七星與太陽、月亮一樣重要。古代,人們通過北斗七星的“斗口”定方向,“斗柄”定季節,二十四節氣與斗轉星移息息相關。
現在,在我們看不見的太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同樣在為人類“導航”。
北斗七星是如此神秘,而在天臺縣平橋鎮有一個古村落,整村布局以北斗的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排列,實在妙不可言。古詩贊它:“夜涵星斗分乾象,映日云霓作畫圖”。這個古村臨水而筑,依巷伸展,坦蕩廣平,田疇交錯,村莊前后有二溪環繞,南是“榨樹砩”,北有“泉湖砩”,二水相擁,使得張思形如向西航行的帆船,泊于始豐溪畔,素有“船地”之稱。
七星井之一天璣星
有船就有水,整村根據地下水的水脈走勢,在水源最充沛的地方鑿井,合稱為七星井。上世紀天臺曾出現大旱,但聽村里老人說,七星井卻從未枯竭過。筆者從井口向下望去,井水深不見底。正如這源源不斷地水源,這個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古村一直到現在都人丁興旺。
二
張思村村民多數姓陳
這個村叫張思村,但在村里碰到的村民,發現大多都姓陳,村名的由來,有些不同尋常。
張思村建于宋代,在村中心墩頭臺上有一副對聯,記載著祖先的發家史及美好期望:自婺遷務園置山口書田書香不斷,由清溯宋代開墩頭基地基業無疆。
據傳,陳氏祖先文甫公飽讀詩書,但郁郁不得志。有一次在夢中,一位高人告訴他,從城關往西三四十里地,有一處風水寶地,遇一土墩可止,在那兒安家,必人丁興旺。后來,他就沿著夢中情景一路向西走,發現了一個四尺多高的土臺,還有幾人才能合抱的參天大樹,于是就舉家搬遷過來,第三年就考上進士。
陳文甫擅讀書、作畫經營藥材,輔以農耕,與一對終年以擺渡為生的張姓、施姓夫婦毗鄰而居,親如一家。一日,陳、張兩家年齡相仿的孩子在始豐溪嬉戲不慎落水,張家人不假思索,就先救出陳氏孩子,而自家孩子被水沖走,不見蹤影。后來,張姓、施姓夫婦過世,為紀念他們舍己為人之“義”,陳氏家族感恩報德,把村子以張施夫婦的姓氏命名,取名為“張思”,心懷思念之情。
墩頭臺
張思村有七百多年歷史,文物古跡豐富,被稱為“明清建筑博物館”,以墩頭臺為中心,有26處集中成片、歷史悠久的古建筑群,清晰地展現了古村歷史發展脈絡,其中12處被列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先后獲評浙江省首批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中國傳統村落、浙江省民俗文化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休閑美麗鄉村……
張思古村地理位置極其講究,宗譜記載:“周遭坦蕩廣平,田疇繡錯,始豐闌其前如眠弓,然斗峰聚青蟠踞右側,紫凝鷓鴣拱列畫屏,形家所謂黃榜案也”。
古村臨水而筑,依巷伸展,更令人驚奇的是,如今村中還留有完整的霞客古道。據傳,徐霞客三游天臺,兩度到訪張思古村,在《徐霞客游記》開篇所提到的“江司”,就是“張思村”。
張思古建筑群鳥瞰
三
文脈源遠流長的“讀書田”
漫步村中,古建筑群前后錯落、青磚黛瓦,熏風亭、上新屋里、家風廊、益華樓、宗淵書院……每座古建筑充滿歷史沉淀,富有文化氣息。
走入氣勢恢宏的上新屋里,原名世昌樓,建于清乾隆年間,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占地面積有1000多平方米,是個大戶人家。走進古屋,前廳是單層建筑,正廳和兩廂均為樓房,隨地勢而建。梁柱、斗拱、雀替、梁頭、柱礎等房屋構件雕有喜慶圖案,形態逼真,美不勝收。
據傳,這座古建筑群的房主一家三代做官,都在金陵做官。這在大門口就能看出房屋主人不是尋常人家,正大門口有一片非常寬敞的空地,分別給來上門做客的文武官員停轎、拴馬。左邊立著四根拴馬樁,武官拴馬用,右邊就是文官下轎,這在村里都是少見的。
古民居上新屋里門口的拴馬樁
張思村文化底蘊深厚,崇文重教之風盛行,歷史上文人輩出、賢達眾多,有名聞遐邇的著名書畫家,有政聲卓著的官宦,有縱橫商界造福鄉梓的商界名流,有妙手回春的儒理名醫,有不求功名樂善好施的文雅人士。
如明代先賢陳宗輝,官至福建興化府知府、中憲大夫,是抗倭名將;明代畫家、文淵閣中書舍人陳宗淵,其“絕世孤本”《洪崖山房圖》現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張思村家風族訓甚嚴,有《十勸》、《十戒》、《四箴》三篇,乃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族長陳廷贊所撰,世代相傳,以此示范教育后代。
古代想要出人頭地,考取功名是首要的。為了供學子有足夠的銀兩讀書,張思村的老祖宗陳文甫的后代,就在如今的白鶴鎮與新昌交界的地方,距離這個村有十幾公里,買了300畝田,被家族視為“讀書田”,進行租賃,租金就用于家中學子求學費用。
霞客古道
四
“我們村的大學生非常多”
這更像是六七百年前,古人借助自己的智慧,成立的教育基金。如今,張思村鄉賢們共同籌措,成立了宗淵基金會,用于鼓勵村里的學子勤學上進。今年村里有學生考上清華碩博連讀,獎勵1.8萬元,每個新晉大學生也都有獎勵。
基金會的名字,正是選取了村里古代賢達人士——陳宗淵,明初著名書畫家。永樂初為翰林墨匠,后為中書舍人,歷事三朝,官至刑部主事。陳宗淵為官二十余年,一心忠于藝術,勤奮學習。他把自己書房稱為“進修齋”,為人博雅恬淡、謙敏好學,書畫俱佳。傳世作品有《洪崖山房圖》卷。
“我們村大學生非常多,1977年恢復高考,當年就有13人考上大學,2022年村里又多了18名大學生。”張思村黨委書記陳海強高興地說。
沿著青石子路,在古村中走街串巷,路過一間名為“博士堂”的古民居,從這戶人家走出了3個博士,每逢中高考前夕,會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這里沾沾書香氣,祈愿孩子金榜題名。
在“博士堂”前,就是一座“霞客亭”,村民、游客平時可以在這里閑坐聊天。
這幾年,張思古村開發與保護并重,村里的文化氣息更濃了。過去,張思村以種植水稻和蔬菜為主,產業結構單一,村民增收渠道比較少。自2011年起,張思村以打造非遺特色旅游村為目標,全面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和古民居修復工程,充分發揮旅游、生態、文化等資源優勢,借助山區經濟轉型項目,加快經濟轉型升級。
在村里,可以看到部分古街、古民居、古井被修復,文化長廊、入口景觀、濱江休閑道和西部旅游集散中心停車場建設完成。不少村民開起了農家樂(民宿),為了豐富旅游業態,村里還建成開心農場、兒童樂園、射擊場、跑馬場等游玩項目,連續6年舉辦田園花海節,期間吸引近60萬人次游客來到張思村訪古賞花,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