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浩亮 受訪者供圖
人物名片
葛浩亮,1977年出生。20歲開始創業,先從事通訊行業,2003年在山東承包土地,發展現代農業,成為一名高級農藝師。隨后回家鄉天臺創建浙江本心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并成立“葛浩亮農藝大師工作室”。2020年,本心公司獲得綠色食品認證,還被評為“浙江省農業龍頭企業”。
創業心得
■ 喜歡新鮮事物,用心鉆研,就會攻克
難關。
■ 知識就是生產力, 從事現代農業需要
掌握物理、農業、科技等知識。
近日清晨,我們來到天臺縣平橋鎮時,只見綠意盎然的絲瓜大棚上,懸掛著上百條白色“被子”,走進連片的智慧大棚,瞬間有了暖意。
“蔬菜保溫都靠這些‘被子’,它們用特殊材質做成,保溫性能良好、柔韌度高。”浙江本心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本心公司”)董事長葛浩亮一邊用遙控器收起“被子”,一邊向我們介紹。絲瓜生長適宜的溫度在15℃以上,這些“被子”就是冷天里絲瓜的保溫神器——白天收起來讓大棚透光,晚上張開保溫。
“大部分大棚都用來種絲瓜了,行情最好時每斤能賣6.7元,比2020年漲了兩塊錢一斤,而且供不應求。此外我們還種了西紅柿、黃瓜、茄子等。去年公司年產值有5000多萬元。”葛浩亮說。
2015年,葛浩亮返回家鄉天臺,承包1300多畝土地,投資9000多萬元發展現代農業。如今,他建成的智慧大棚,外面蓋著“被子”,棚內則配有加熱器、傳感器等,可確保恒溫、恒濕,還采用肥水一體化技術,根部的“輸液管”能把營養液精準輸送給每株植物。
看著溫暖如春的大棚,葛浩亮深有感觸。在山東,種植大棚常是土墻堆砌,到了冬天棚頂蓋上棉被。而浙江大多是單層保護大棚,“這種大棚承受不住棉被的重量,我們就想著改進。”歷經兩個冬天調試,葛浩亮終于找到了既輕又保暖的合適材料,“難度最大的地方是把‘被子’張開,接縫處不能漏一絲縫隙。”
大棚里,每株絲瓜藤用繩子綁在平行的鋼絲上,高度及肩,整齊劃一,絲瓜愜意地曬著太陽——這就是葛浩亮從山東學到的垂掛種植技術。“用這個技術,我們的絲瓜畝產2.3萬公斤,是普通農戶的5倍。”葛浩亮說。
為了提高絲瓜產量,葛浩亮還采用側枝生長技術,最大限度延長每根藤的生長周期。用這種方法,絲瓜采摘期大大延長,實現了全年可采摘。
在葛浩亮的種植基地里,智慧大棚成方連片、排列整齊,黃瓜采摘期有6個月,茄子可全年采摘,不少蔬菜品種入選臺州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臺九鮮”,經濟效益大大提高。“村民想來學技術,隨時歡迎。”葛浩亮說,以前父輩辛苦種地,一年也沒多少收成的場景仍歷歷在目,他想帶領更多農民增收。
收成好了,葛浩亮也不那么忙了。“因為我有更多農場主當幫手。”葛浩亮說。2019年起,葛浩亮著手培養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鄉土人才,讓部分技術嫻熟的農戶率先當上了農場主。基地建好智慧大棚,負責水電、種苗等生產材料,農戶負責種植管理,等作物成熟后基地再收購。
走進農場主之一何金櫻家的大棚,只見4畝多絲瓜已經采摘了一波。“我們交了5000元押金,就有一個這么好的大棚。2021年大豐收,又賺了不少,都不用兒女給我們錢花。”一提起收成,65歲的何金櫻笑得合不攏嘴。她是第一批農場主,原本只是在基地打工,每個月工資3000多元。現在兩夫妻收入年年增長,去年兩人收入共有15萬元多。與何金櫻一樣的農戶,共有17戶,都是周邊務農的村民。
基地里每年種的蔬菜瓜果并非一成不變,心思活絡的葛浩亮,在耕種前會觀察市場,再調整種植比例。
去年,看到不少城里人愛上了種菜,他又推出了“電商+農業”模式,讓居民在陽臺也能種菜——自建花盆生產基地,在花盆箱體里加入微量元素,幫助農作物更好生長;開起網店賣花盆,并配送土壤、菜苗,提供技術指導。在“雙11”“雙12”,花盆銷售額有150多萬元……
眼下,每天都有兩三輛物流車,將基地里的花盆、菜苗運往全國各地。“最近重慶一所小學購買了大量花盆,我們的農藝師就是客服,會指導他們種植。”葛浩亮說。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