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技術小隊采摘大棚楊梅
“閩廣荔枝,西涼葡萄,未若吳越楊梅。”蘇東坡筆下一顆小小的楊梅,如今在仙居這片土地上,成為了十萬梅農致富的法寶。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仙居,一百多座千米以上的高山留住了大量的海洋濕氣,使得這兒云騰霧蒸、雨水充沛,滋養出人間仙果——楊梅。據統計,全縣楊梅種植面積14萬畝,投產面積13.5萬畝,全產業鏈產值20余億元,帶動全縣梅農戶均增收2.6萬元。
以產業為基,仙居正將這條致富路走得更遠,惠民更廣。近年來,仙居縣加強黨建統籌謀劃,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楊梅產業注入“紅色活力”。
數字賦能促增收
楊梅遇上數字化,會有怎樣奇妙的變化?梅農婁榮杏說:“價格是最實在的變化。”今年2月4日,婁榮杏帶頭,為家中20畝楊梅林穿上“新衣”,成為仙居楊梅智能化栽培示范基地之一,從傳統種植轉向智能化管理,探索楊梅種植新模式。6月初,他家的大棚楊梅首次出果,就賣出了780元/箱的高價,每顆楊梅均價達20元。
“澆水、施肥、溫度調節,手機一點就搞定。不用天天往山上跑,省了人力不說,還比以前結果多,果子質量好。”婁榮杏一邊打開手機演示,一邊介紹水肥一體化調控、避雨設施、太陽能物理捕蟲器等智能化設備。有了這些設備助力,他家楊梅實現物理防治、綠色防控。
面對大棚楊梅,婁榮杏被問及最多的就是“口感如何”?“吃過的顧客都說這是最好吃的楊梅!”這讓婁榮杏覺得今年嘗鮮大棚種植并沒有錯,“大棚楊梅管控更精準,就算遇上梅雨季,水分也得到了控制。楊梅的糖分、品質都大大提升,價格自然一路走高。”
楊梅與數字化的故事,還在仙居這片土地上不斷講述。“以前賣楊梅開發票要到縣城,一來一回就是半天時間,耽誤不少事兒。現在好了,黨員上門幫忙,手機就能搞定。”廣度鄉大雷村梅農陳發展不會網上開票,在結對黨員陳秀娟的上門幫忙下,省下不少時間。今年楊梅開賣以來,廣度鄉共有50余名黨員幫助結對戶在“親農在線”開具發票,累計代開326次。
今年以來,仙居聚力楊梅的數字化改革、智能化生產、產業化發展,打造以“楊梅一件事”為核心的“親農在線”應用場景,構建“楊梅產業一張圖”,實現了一鍵補貼、一鍵貸款、一鍵保險、一鍵政策農技咨詢,事項辦理時間平均縮短2~4小時。
直播銷售拓渠道
“朋友們,口感好、甜度高的仙居楊梅,值得品嘗。楊梅季馬上就要結束,再不下單就要等一年了!”在橫溪鎮坎頭村和大林村的楊梅市場,隨處可見舉著自拍桿直播或拍攝短視頻的梅農,黨員王旭偉就是其中之一,不過他可是村里公認的“直播達人”。
“2019年開始嘗試直播,抖音、淘寶都在直播,現在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賣出5000箱。”王旭偉回家跟著父輩種植楊梅差不多十年時間,從開始直播后,他不僅賣自家的楊梅,還幫助村里其他梅農銷售。這十年時間,他看著楊梅銷售從線下到線上,也感受到銷售渠道變化,給他們帶來的影響,“老一輩人有技術,但是不懂銷售,賣不出好價錢。現在村里回來不少年輕人,幫著打開銷售渠道,現在楊梅不愁賣。”
在橫溪,王旭偉這樣的年輕黨員正發揮自己的能量,振興鄉村。同時,橫溪鎮針對年老體弱的種植戶,建立“一對一”銷售幫扶機制,廣泛招募助農紅色志愿者,并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建立“紅色直播間”,由紅色志愿者在楊梅季定期安排銷售直播,為農戶們線上帶貨,促農增收。今年共計開展3場直播,售出楊梅2300箱,為21戶梅農解決了銷路問題,線上銷售額達46萬元。
近年來,仙居縣著力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讓黨員成為村民發展楊梅產業的“引路人”。同時,積極招引在外能人、年輕黨員等回村任職創業,發揮其思路靈活、學習能力強等優勢,鼓勵他們開發“楊梅+民宿”“楊梅+旅游”“楊梅+節慶”等多種模式,運用平臺直播、線上帶貨等方式拓寬楊梅銷路、提供線下引流,輻射帶動梅農增收,形成“黨員帶頭干、村民跟著干”的氛圍。
聯盟聚力共富裕
盛夏時節,楊梅成熟,仙居縣田市鎮祥云合作社里的大白鵝也到了出欄的時候。合作社負責人吳存文表示,“今年可以說是大豐收,樹上有果子,地上有白鵝。”
吳存文說,這可得感謝仙居的老干部們。仙居有楊梅種植面積14萬畝,在林下養殖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今年,仙居縣老干部志愿服務團經過深入調研,并在當地總工會和農商行的大力支持下啟動了林下養殖項目,為首批4個果林白鵝養殖幫扶示范試點基地免費發放1000羽象山大白鵝鵝苗,促進種養殖產業共同發展。
林下養殖,會產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這是套種模式的使用,效果1+1大于2。”吳存文表示,“大白鵝啃食野草,可以節約人工除草成本。同時,鵝糞呈堿性,可以改善土壤,促進果樹生長,形成一條可循環的良好生態鏈。”
在仙居,這樣助農的故事正不斷上演。今年年初,一些楊梅因霜凍和凋萎病,影響了其開花結果。農技專家、黨員干部紛紛下鄉入戶,通過專題講解、現場演示等方式,為梅農提供防蟲和施肥等技術指導。
如今,仙居正按照“一村一品”要求,以村級黨組織為核心,以黨員帶頭人為骨干,牽頭種植大戶、技術專家等成立楊梅專業合作社,構建“合作社+梅農戶+村集體經濟”聯盟模式,實現梅農長期收益。“楊梅產業是屬于整個仙居的,大伙兒好了,產業才會好,人人也都能增收致富。”以肖垟楊梅專業合作社黨支部為試點,福應街道黨員技術專家應良呈帶頭建立“智慧大棚”28畝,預計每年可為合作社梅農每戶提高3至4倍收益。
(圖片由仙居縣委組織部提供)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