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在上海天文臺VLBI深空探測指揮控制中心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3月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趙靜)“將機械枯燥的數據演繹成‘天問一號’在遙遠太空的漫步路線,是屬于理科生的極致浪漫。”作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測控系統VLBI測軌分系統總體組主任設計師,整個2月份,浙江溫嶺籍工程師陳中都陪著“天問一號”加班。從“嫦娥工程”開始,陳中跟隨中國航天深空探測的進程一步步成長。
為“天問一號”測軌觀測,對他來說,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也是一次夢寐以求的圓夢之旅。
天問一號制動捕獲效果圖。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
為2億公里外的“天問”導航
2月28日中午,陳中一如往常,提前來到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VLBI深空探測指揮中心。所謂VLBI(即甚長基線干涉)技術,就是將幾臺射電望遠鏡,通過干涉的方法聯網同時工作,使其測量精度或測量分辨率,等效于一臺巨型望遠鏡。中心監視大屏上,宛如心電圖波形似的脈沖信號,就是“天問一號”從2億公里外傳回的數據。
2月24日6時29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再傳喜訊,探測器成功實施第三次近火制動,進入火星停泊軌道。
這背后,離不開一群科學家在上海天文臺VLBI深空探測指揮中心的日夜忙碌。VLBI測軌定位系統是做什么的呢?“假如把‘天問一號’看成無人自動駕駛,那VLBI就是它的精準導航。”陳中打了個比方,“天問一號”飛行路線是預設好的,但在旅行的途中,會受到太陽和其他行星的引力影響,一段時間之后軌道會產生稍許偏差。而VLBI可以在1分鐘內觀測實時計算出它的精確軌道位置,并把結果傳送給千里之外的北京,一旦發生偏航,立即下達指令進行調整。
茫茫宇宙中,VLBI如同燈塔指引著“天問一號”前行,陳中對浩瀚太空的向往,也如灼灼朝陽,照亮了未來的路。
1979年,陳中出生于濱海之城溫嶺,少年時期,他的床頭堆滿了《飛碟探索》雜志,喜歡《外星人E.T.》《星球大戰》等科幻電影,他的目光常常掠過逶迤青山、大海行舟,望向了神秘無垠的太空。一張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創世紀宇宙星云圖像,恢弘而夢幻,令他經年難忘。1997年,陳中從溫嶺中學畢業,考入四川大學自動控制系,2001年大學畢業進入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工作,那是離星空更近的地方。
剛過去的大年三十,陳中沒有回家,留在指控中心加班。從“天問一號”升空開始,6個月來,VLBI測控系統已經對其進行了4次軌道修正,1次深空機動,接下來還要做多次近火制動。整個2月是“天問一號”實施火星捕獲的關鍵期。
“在這個階段,探測器距離地球約2億公里,一個小角度的測量誤差,對應到火星的位置,誤差可能達到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國外的火星探測史上,就發生過探測器一頭撞在火星地面,或者與火星擦肩而過,功虧一簣。執行這次重大任務,責任重大,我們既有壓力,但也深感驕傲。”陳中說。
精度達國際最先進水平
“‘嫦娥一號’時期,VLBI系統完成測軌定位需要10分鐘;到‘嫦娥三號’,時間縮短為1分鐘,精度提高了10倍;現在‘天問一號’也是1分鐘完成測軌定位,但難度不可同日而語。”陳中拋出了一串數據。
月球探測是航天深空探測的起步和門檻。2004年“嫦娥工程”立項之初,就遭遇一只只“攔路虎”,其中之一便是無法快速精準地測算探測器飛行軌道。中科院上海天文臺提出應用射電天文VLBI技術,陳中開始從天文觀測轉向航天觀測,全力以赴進行滿足航天工程的VLBI系統適應性改造。
2005年秋天,在云南昆明郊外,星河璀璨,陳中和同事擠在一輛卡車改裝的流動觀測站里,徹夜不眠地觀測、調試、處理數據,耳邊盡是蚊蟲的嗡嗡聲。“那時,我們的研發小有成果。上海佘山、云南、新疆的3臺望遠鏡可以組成最基本的VLBI觀測系統,在佘山已經試驗過很多次,我們就興奮地扛著設備乘飛機到云南天文臺調試,去一次一般待三四天。”陳中回憶。
從無到有,絕非一蹴而就。除了技術,最重要的是建立適應航天任務的指揮系統控制中心,實現規范化調度、指揮、任務執行。2006年,在徐家匯天文大廈,由幾間辦公室打通而成的簡易指揮中心成立,陳中擔任負責人,這便是VLBI深空探測指揮中心的雛形。后來,正是它,為“嫦娥工程”奔月之旅護航。
十余年間,“嫦娥工程”收獲了累累碩果,陳中也在崗位上不斷提升,2015年,他完成了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技術與方法專業的碩博連讀。
“只有測得準,才能控得準。‘天問一號’又是全新的考驗。”陳中說。難在哪里?火星最遠的時候距離地球超過4億公里,約是地月距離的1000倍,“嫦娥”系列探測器的信號傳回地球只需1秒,“天問一號”的無線電信號傳到地球需十幾分鐘,信號經過長距離的傳輸會大大衰減,且這是中國首次火星探測,沒有先例可考,難度呈指數級上升。
從2017年開始,為完成“天問一號”的測軌工作,VLBI射電望遠鏡觀測站和深空探測指控中心研發和升級了40多套國產并具有自有知識產權的軟硬件系統來大幅提高測量精度。
這套VLBI系統,測量有多精準呢?目前它的時延測量精度達到0.1納秒!觀測38萬公里外的月球上的嫦娥五號,誤差優于百米;觀測2億公里外的火星上的天問一號,誤差優于4公里,達到國際最先進水平。
宇宙探索之旅仍在路上
翻開陳中的朋友圈,2月10日,一條“天問一號環繞火星成功!加班陪它過春節!”的訊息收獲了滿屏點贊。
面對贊譽,陳中很冷靜,坦言這是個極其考驗團隊合作的工作:“我只是其中一枚螺絲釘。我們VLBI中心現在工作的成員來自于各個學科背景,還有碩士生、博士生一起參與觀測值班與數據處理工作,取得的任何成果都離不開團隊之間的默契配合。”
在工作之外,陳中喜歡運動,學生時代他曾經代表學校多次參加籃球比賽,還曾作為籃球隊主力,帶著隊員拿下單位籃球比賽冠軍。
“爸爸,火星上有沒有火山,還會噴發嗎?”陳中7歲的女兒小櫻桃剛上小學一年級,房間地板上還翻開著哈勃望遠鏡記錄下的壯美畫冊。最近她的睡前故事,多半是關于火星的。小櫻桃非常為有這樣一個老爸驕傲,她仰望星空時留下的好奇,也許又會種下一顆找尋答案的種子。
受疫情的影響,加上工作繁忙,陳中已經快兩年沒回溫嶺了,“長輩眼睛不太好,小輩就讀‘天問一號’最新的消息給他們聽,也讓老人高興高興。”
如果“天問一號”成功著陸并運行,將成為人類史上首個第一次火星探測就完成“繞、落、巡”的探測器。“接下來還有幾道坎要過,期待5月至6月的落火時刻。”陳中說。
繼探月之后,“天問一號”任務揭開了中國行星探測的序幕。而陳中,這位年輕航天人的探索之旅,同樣也在路上,向著星辰大海邁進。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