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国产老女人卖婬,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您當前的位置 : 浙江在線  >  臺州頻道 > 新聞 > 社會
小康生活 | 乘風破浪,勇立“濤頭”
2020年08月05日 來源: 浙江在線 記者 楊群 浙報融媒共享聯盟三門站 李貝妮
三門縣濤頭村四面環海,風光秀麗,但發展卻長期受交通等要素限制。窮則思變,20世紀末,濤頭人開啟“種改養”先河,成立全省第一個股田式公司,2012年實現“人均收入一萬美元、集體收入一千萬、產業規模一個億”。如今,濤頭人又開啟二次創業,搶灘“一帶一路”,啟動了跨國養殖,端上“生態碗”,打造文旅融合新IP。 

  清晨,三門縣濤頭村4000畝海塘波光粼粼,一個個養殖戶邊撐著竹筏,邊趁機拉網捕撈,經過一兩個小時的作業,岸邊擺滿了一筐筐血蛤、蟶子、青蟹。

  看著又一年的豐收場景,濤頭村黨總支書記林后宜感慨,村里從一窮二白,到當地遠近聞名的養殖村,再到小海鮮走出國門的“明星村”,20多年一路披荊斬棘,實現了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濤頭村 葛敏 攝

危機中育新機

  每個進村的人,率先都會見到一片整齊劃一的養殖塘,那是村里的“聚寶盆”。“潮水把我的柑橘全部淹死了,那個時候我虧了有好多萬了,98年我們搞養殖,就一次青蟹收入就達到10幾萬,一年就把我以前虧的賬都還上了。”濤頭村村民陳彩爽說。

  說起199711號超強臺風,林后宜仍是心有余悸,民房倒塌,海水倒灌,幾乎全縣的農田、棉花地、橘子園等因鹽堿度太高,三年內都沒法耕種。

  濤頭村絕地逢生,當時的村委會主任王書明極力主張“種”改“養”,發展海水養殖業。但是,養殖業風險大,大家也缺乏經驗,村民意見不一。19983,每戶村民收到了一張意見征詢表,讓他們自主選擇。當時才30歲出頭的林后宜,毫不猶豫地水產養殖一欄按上了鮮紅的手指印,全村373戶有325戶同意種改養

  很快,該村成立了三門縣濤頭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村民以田入股,公司實行現代化管理模式,對養殖塘進行統一建設、包裝和銷售。

  說干就干,鐵鍬挖河道,扁擔挑泥巴,簡陋的生產工具并不能阻礙村民高漲的建設熱情。“村里分了十個生產組,我是第五組組長,每天帶著組員挖河道、下海塘。”林后宜回憶道,第一年,濤頭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產值達600余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3262元。

  養殖收益不斷放大,現在的濤頭村,90%以上的村民從事養殖業,養殖技術不斷改良,建立銷售網絡,全村已形成了完整的養殖產業鏈,年產值超2億,人均年收入6萬余元。村里的塘租費也水漲船高,1998年,村里塘租費每畝250元,2019年每畝5000元以上,前后形成鮮明對比。村集體收入從無到有,蹭蹭上漲,去年超過1200萬元。

 

  在馬來西亞霹靂州曼絨縣,林后宜向養殖人員分享濤頭村養殖經驗。(圖片由林后宜提供)

小康路越來越寬

  在林后宜的手機里,儲存著大量與外國友人的合照,這些照片正是濤頭村養殖業走向世界的證明。記者一張張翻過去,發現每張照片中,都如眼前的他一樣,胸前佩戴著黨徽。

  2014年擔任村支書后,林后宜發現村里“人多塘少”,4000多畝海塘供不應求,還有不少村民承擔不起塘租費,頓感壓力倍增。目光敏銳的他搶灘“一帶一路”,決定帶著村民走出國門,試水海外養殖。于是自掏腰包,組織養殖專家、養殖大戶等先后10多次赴馬來西亞、泰國、埃塞俄比亞等國嘗試青蟹跨國養殖,為濤頭村海水養殖業找到了“新大陸”。“耗費了一年多,西馬東海岸都走遍了,終于和曼絨縣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那里氣候、水質、土壤都適宜,還有充足的土地,塘租價格實惠。”皮膚曬得黝黑的林后宜,看上去與當地人無異,“當地希望通過發展養殖帶動居民就業脫貧,我希望帶領更多村民發家致富。”

  現在,濤頭青蟹最遠“爬”到了非洲的莫桑比克。三門養殖戶在當地承包3萬畝灘涂,村里提供3萬尾蟹苗,橫渡印度洋之后,存活率仍在80%以上。

  從技術輸出,到產品出口,濤頭小海鮮發展有了質的飛躍。近日,300斤土生土長的濤頭青蟹“搭乘”國際航班,爬上了歐美人的餐桌,林后宜心里甭提多高興了。

  自從去年與韓國客商簽訂血蛤出口后,濤頭村成為臺州唯一一家出口食用貝類注冊登記養殖場所在地。本土養殖產品終于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陸續在美國、意大利等國家的餐桌端上了三門小海鮮。今年6月以來,濤頭村的縊蟶、血蛤、青蟹共出口約兩萬公斤。隨著運輸模式逐漸成熟,下半年,三門小海鮮出口的海外版圖將不斷擴大。林后宜介紹:“接下來想開展生態養殖,并在95口海塘試行二維碼,掃一掃,每口塘的檢驗檢疫情況清清楚楚,提升小海鮮的出口質量。”

  今年受疫情影響,三門小海鮮一度滯銷。濤頭村養殖戶紛紛找林后宜訴苦。隨即,他就通過多方資源聯系了淘寶、京東等平臺,開始直播賣貨,迅速打通了銷售瓶頸,僅頭兩次線上直播就賣出小海鮮3萬多斤。嘗到線上銷售的甜頭后,他又發動養殖戶、年輕村民通過微信、“抖音”“快手”等進一步拓寬線上帶貨渠道,短短幾周內,濤頭村小海鮮銷售難題迎刃而解。“他們每次反映的問題,我都會記在心里。”林后宜說道。

 

  在馬來西亞曼絨縣,林后宜與當地合伙人手捧剛捕撈的青蟹,喜獲豐收離不開濤頭養殖技術的輸出。(圖片由林后宜提供)

后頭還有好日子

  美麗鄉村常見,但濤頭絕對令人眼前一亮。村內巖壁、文化墻、引路牌等紅藍相間,一步一景皆是畬鄉風情300年前,雷氏(畬族)族人,跋山涉水、泛舟浮海,在濤頭落腳生根,開啟了耕海牧漁的火熱前程。濤頭村有少數民族(畬族)52200余人,都以養殖小海鮮為生,是中國唯一的“海上畬鄉”。

  去年,三門縣提出打造“中國海上畬鄉”文旅IP。濤頭村搶抓機遇,陸續在村里建起了畬族文化和海洋文化互融的騎行驛站、畬鄉迎客八禮展示墻、海上畬屋主題展館、風情小廣場、水上舞臺等,每逢節假日不少游客慕名而來。

  “現在生活太幸福了!跟著林后宜在村里轉悠,碰到50多歲的村民林澤總正在庭院里洗一籮筐個大肥嫩的蟶子,身后就是三層裝修別致的“小康樓”,談起現在的生活,他止不住地樂,“早上天不亮出門,在養殖塘忙2個多小時就夠,剩下時間就是在家歇著,現在村里環境好了,大家都挺喜歡去游步道、觀景臺走一走。

  起初,村民腰包鼓了之后,生活品質沒有同步跟上。2005年村民才擺脫渡船,出行有了通村公路;從2011年開始,濤頭村先后進行了兩次的集體建房,一幢幢“小康樓”面朝海塘錯落有致;2016年,村里建起老年照料中心和文化禮堂;村里60周歲以上的老人,每年能夠拿到300元補助;村里還拿出50萬元設立了慈善基金,用于發展教育事業……濤頭村好風景日益增多。

  “現在看到寬闊的道路、干凈的房前屋后,以前都看不到,亂搭亂建、垃圾遍地。”林后宜說起以前的村容村貌直搖頭。在經過環境整治、庭院革命之后,村里瞬間變為“村中有塘、塘中有村”的濱海花園,也為發展旅游業打下了基礎。

  最近,村里計劃投資1500萬元建設畬族文化展覽館,為這事,林后宜沒少折騰,早晚不著家。現在初步敲定了設計方案,展館風格古樸,有綠樹青山掩映,有荷塘月色點綴,建成后將大幅提升濤頭村的文旅融合品質。“今后村里旅游火了后,還能開起民宿,小海鮮會賣得更好。”林后宜憧憬道。

標簽: 海塘;養殖戶;海鮮;三門縣;養殖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張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 臺州頻道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