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仙人橋村西南行,約十幾分鐘的時間,眼前出現了一個山間平臺,平臺四周有古樹幾株,大可三四人合抱,多為樟樹。其中的一株柏樹讓我們側目,老實說,大樟樹隨意可見,而這么大的柏樹就難得一見了。平臺是山腰間的高崗,我們站在這高崗上四處望,群山層巒疊嶂次序分明,遠峰近山皆來眼前。腳下的山坳里,藏著一個不易發現的村莊,屋舍儼然,在山坡間起伏。時近中午,有炊煙從人家屋頂生出,將村落繚繞。
這應該就是孔丘村了吧?
此時,一老者荷鋤牽牛而至。打問,老者笑呵呵說,正是。
從村名,我們想當然地認為該村村民孔姓??墒牵险吒嬖V我們,這個村的大多數人姓章,他也姓章,其老太公章廷可是在明末崇禎年間由寧??h海游(今三門縣治所在地)遷到此處的。聽到“海游”兩字,我們一行人不由眼睛一亮,“海游”不就是我們這幫人現在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嗎?孔丘村的老太公原來是我們的鄉賢。誤打誤撞,我們竟到了自家人的村里做客來了。
這山,這水,這村,及眼前的老者,陡然就讓我們倍感親切。
只是,我們存著一份疑問,這里在現在看來,雖然山川秀麗,交通也不是不便,但在三百多年前,這里畢竟是深山冷坳,山路崎嶇,行走肯定不便。那么,我們的先賢章廷可為什么棄通衢而入深山?
這是個問題。
好在現在方便,百度上一查,答案就出來了:據《臨海隴洲章氏宗譜》載:明宗禎間,“天下大亂,為避戰亂,寧海處士海游人章廷可攜六子入山唯恐不深,尋至臨海隴洲結廬而居”。 從此,章廷可“舉世不聞,以耕以稼,克勤克儉,秉承遺訓,教子育后”,世居于此。清初,該村便開始出現私塾,其中,育英家塾和登祥家塾曾在臨海東鄉一帶名噪一時,培養出不少文人。
原來此處地名隴洲。章廷可被族人稱為“處士”,肯定也非一般人。那么,他把村名取為 “孔丘”,當是和孔子有關了??梢?,章廷可也是一個讀書人。
我們從平臺往下走,村頭迎接我們的是一座已有些年頭的石拱橋,說是石拱橋,其實已看不大到筑橋的石頭,整座橋叢生著去年老去的荒草古藤,而今年新發的藤莖和野草又添加在上面,叢叢疊疊,我們實在說不出這石拱橋是滄桑多一點還是新生多一點。
橋下流淌著一條小溪,水草豐茂,從村里流下來的。沿著小溪,我們蜿蜒入村,從前的歲月徐徐地撩開面紗。
和很多山村一樣,孔丘村的房屋也是依山順勢而筑,連片成群,與周邊山水和諧共存。這里的民居,建筑材料也是隨地取材,以亂石磚頭為墻,山里的樹木為柱為梁為椽,黑瓦覆頂。但孔丘村的房屋更為考究,大都是自成一體的四合院,氣勢不凡。像這樣身處半山腰上的古村落還是難得一見的。
在村中的古建民居中穿梭,腳踏古老的村間巷道,揚起的塵土也已年代久遠??粗逯锌卓淄萃莸氖骞诺篮托嗡泣S牛背脊的卵石路,我想,我肯定會踩到三百多年前我的鄉賢章廷可的足跡,我走過的很多路,章廷可和他的六個兒子在三百多年前日日夜夜都在走著,他們在這里把自己的人生走完。
他們走著走著,就走出了孔丘村的輝煌,村里人才多出,僅民國年間,就出了10多位名人,還出了章宏戌、章宏量兩個將軍。在村里的私塾和學堂舊址間游走,我在想,這是個具有耕讀傳家傳統的村莊,這里的村民忙時種地閑時讀書。試想,若不是文化的不斷傳承,教育的世代弘揚,山坳里的孔丘村是走不出這么多人才的。
在村里村外轉悠,基本見不到年輕的面孔,碰到的都是沒有幾顆牙齒的老者,雖然硬朗,臉上透出的是歲月的滄桑。
世外桃源雖然美麗,但也許山外的世界更精彩。因此,廣闊的農村少有人住,擁擠逼仄的城市人滿為患。這,可能是三百多年前的章廷可們所想不到的。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