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9月1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佳瑩 趙靜 通訊員 吳敏力 毛海挺)作為全國首家股份合作制企業——溫嶺牧南工藝美術廠的第二代掌舵人、今年剛接手企業的陳敏智或許沒有預料到,在改革開放40周年這年,會迎來如此密集的采訪。
“全國首家,只是改革開放這一必然進程中的偶然。”面對這份獨一無二,陳敏智顯得很淡定。但一談到父親陳華根的創業歷程和改革開放對人的改變,他的眼里瞬時有了光,“父親總說,合股辦企業,最大的好處就是懂生產經營的人能在企業里說了算。改革開放,把人的積極性真正調動起來了。”
如果色彩鮮活度代表著生產活力,那么在改革開放之前,“溫嶺牧南工藝美術廠”們的畫面是灰色的——明明是出資人自己出錢出場地,卻受困于“姓社姓資”問題,只能以“大隊集體所有制”的性質辦廠。廠子經營不好,無人問津;經營得好,生產隊干部、社員人人有份。背負著這樣的“機制包袱”,根本談不上激發人的生產積極性。
因為改革開放,陳華根甩掉了“包袱”。1983年1月15日,溫嶺牧南工藝美術廠拿到了“社員聯營集體”營業執照。由此,陳華根和隨后如潮水般獲批的股份合作制企業主們,開啟了熱火朝天的創業旅程。
全新的機制安排,讓人的生產積極性一下子“燃”了起來。在陳敏智的童年記憶里,自己的家就是個大作坊,到處是鞋楦頭、鞋鉆頭,工人則是爸爸媽媽叔叔伯伯,工作臺是他的床板,每天到了晚上10時他才能鋪上被子睡覺,而親人們還要鉚著勁兒干到后半夜。
產品也“活”了起來。陳華根在廣東賣鞋時偶然發現了“港式涼鞋”這個時興產品,回來一生產,供不應求,想拿貨的人天天在廠門口排起長長的隊伍。“排隊的號子一轉手就能賣到50元錢,那可是八九十年代的50元錢呢!”說起父輩經營企業的輝煌時刻,陳敏智言語中依舊透著滿滿的自豪。
35年光陰流轉,企業改名成了寶利特集團,幾位股東來來去去,有出有進,可企業骨子里的理念卻從陳華根那里延續到了兒子陳敏智身上。
如今的“寶利特”已經擁有新能源、鞋業、外貿、典當等多個產業,到2017年年底,“寶利特”的新能源板塊產值已經超越了傳統鞋業。而陳敏智卻選擇先接過寶利特鞋業的接力棒,把做好一雙鞋當作自己的使命。
“這些年來,國內競爭多了,成本高了,利潤薄了,寶利特鞋業的年產值在4億元這個坎上徘徊了好多年,我們正在尋找突破口。”
陳敏智口中的突破口就是這幾年“寶利特”正在做的新實驗。“和當年一樣,我們也正從企業內部體制改革入手,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他告訴記者,2014年開始,“寶利特”嘗試推行“小經濟體”模式。把企業分為多個小經濟體,“小老板”們需要在用料、水電、人員管理等方面科學配置、提升效率,核算下來的盈利部分,可作為團隊的獎金。在陳敏智看來,只有員工有了當家作主的積極性,從中獲得全面的成長,企業才能越來越好。
這幾天,陳敏智在微信朋友圈里發布招聘信息。記者打開一看,招聘的職位是運營數據化負責人、報表工程師等。他要為小經濟體組建一個數據運營部門,通過物聯網把工廠設備都連起來,建數字化工廠,這樣一來,每個小經濟體創造了多少效益,彼此如何比學趕超,一目了然。
“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歷告訴我們,面對基層創新,面對能調動生產力的新現象、新嘗試,既要有靜待花開的耐心,更需要舍我其誰的擔當。”陳敏智說。
【記者感言】當年,全國首家股份合作制企業的獲批,打破了體制機制的約束,打開了沉睡已久的廣袤市場,充分調動起人的主觀能動性,帶來了生產力的極大解放。在新的歷史關口,我們更加需要那種解放思想、敢闖敢干、一往無前的精氣神。唯有如此,才能讓新時代的“陳華根”們輕裝上陣,創造新的傳奇。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