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夜幕降臨,玉環市大麥嶼街道“文藝輕騎兵之家”燈火通明,越音繞梁,我最喜愛的“村戲”大賽在此舉行,聚集了不少當地和外村的男女越劇愛好者,還有特殊的一群客人——來自浙江大學“子鼠詩社”、浙江傳媒學院“凡石文學社”、中國美術學院“24號詩社”等全省各地16所高校社團的50余位師生。他們將在此度過兩天的海島生活,開展“文旦花開 玉見海嶼島”大學生詩歌創作,到“文藝輕騎兵之家”聽一場村戲,是他們此行中最為期待的環節之一。
眼前的“文藝輕騎兵之家”成為了玉環獨特的“藝術空間”,文藝隊員們可以在這里培訓、創作、排練、展演,這里就像一個文藝的小家,作品在這里生長,文化浸潤了玉環的角角落落,這樣的家園盛開在玉環的城與鄉,或是露天的公園廣場,或是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的就是讓基層文藝隊伍直達海島鄉村開展各類展演,讓優質文化資源與群眾“直接見面”。
回溯歷史,玉環與越劇有著深厚的淵源,“棧頭漁村越劇團”創建于1953年,那時,在漁獲豐收的喜悅下,村民們船頭唱小曲、蝦坦頭哼由頭、地尾講小調、村頭奏音樂蔚然成風。當地組建起民間村級越劇團,名氣漸傳他鄉,常下海島演出,也是玉環文藝輕騎兵的前身。
眼下,越劇文化在新時代歷久彌新,2023年,玉環市與浙江小百花越劇院開展合作共建,掛牌成立小梅花培育基地。此外,舞蹈、器樂、朗誦等文藝表達形式也深受村民喜愛。為此,玉環在文藝輕騎兵“建、育、演、展、資、管”六個維度精準發力,推動一鎮組建一隊伍,一隊編排一臺戲,一村組織一巡演,一團提供一扶持等“四個一”體系建立,有效拓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海島鄉村路徑,拓寬鄉土文藝人才培養渠道,讓群眾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到優質文化服務。
當晚,《紅樓夢串》《春香傳八大流派聯唱》等好戲接連上演,雅致的妝造、婉轉的唱腔、柔美的身段與跌宕起伏的故事,為越劇迷們帶來了一次視聽盛宴。“以前要去上海、杭州、紹興等地追戲,現在隔三差五在家門口上演,很意外也很開心。”市民張萍萍直呼過癮。
“這是一場充滿生活氣息的演出,雖說這只是一場村級賽事,但專業度卻不低,不論是音效設置、舞臺字幕,都讓我們感受到大家的重視。”來自溫州理工學院的徐一帆表示,自己本不是越劇戲迷,卻能聽出演員們唱戲時在傳統嵊州腔調中蹦出的幾句臺州方言,這是越劇在玉環所發生的獨特演變,使得這場村戲更加富有煙火氣。
“很浙江,很特色!”來自浙江大學的烏茲別克斯坦留學生胡安寧第一次感受越劇的魅力,還去后臺請教文藝輕騎兵的頭飾和裝扮,“做工非常精細、漂亮。雖然有些是方言演唱我聽不太懂,但是能感受得到他們的用心,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希望有機會也能夠學習越劇。”
海島“村戲”演出水準為何媲美專業演員?文藝輕騎兵們紛紛道出原委:“玉環常常會組織我們參加專業培訓,在市文化館還有‘文藝輕騎兵’藝校,名家工作室、文化館、文藝協會的專業老師一同組建了20人導師團。”各位專業導師以下隊送課、隊員集中實訓等形式,為文藝輕騎兵隊伍注入持續動能。
玉環還通過設置“金榴獎”、搭建送戲下鄉舞臺等,以“以獎代補、以演代補”的模式,保障文藝輕騎兵年度經費。現在,文化館分館、文化禮堂、文化廣場等都成為了文藝輕騎兵們展示才藝的舞臺。為了讓文藝輕騎兵既跑得出“加速度”,更留得住“鄉土情”,玉環立體打造“市級年度展演、鄉鎮主題季演、村級特色周演”巡演體系,去年完成各類演出320余場。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