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等4部門公布全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名單,臺州市的黃巖區名列其中。立足當地特色,深耕文化產業,今天,就讓我們跟著記者的腳步,一起去看看黃巖是如何推動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動力的。
石窟活化利用 引進現代業態
反哺鄉村建設
一眼越千年。走進位于山下郎村的黃巖石窟,千年古跡與現代美學相互交融,移步異景,身在其中,讓人陶醉不已。“以前比較破敗,現在成了我們臺州的城市客廳。我們可以在這里看看展覽,喝喝咖啡,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游客高女士說。
黃巖石窟自唐代起,就是筑城、鋪路、造橋、民眾建房等所需石板石條的取材地。經過千年歲月的打磨,石板倉形成了千奇百怪的人工洞窟,仿若一座神秘的地下宮殿。然而,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這些洞窟逐漸廢棄。前些年,山下郎村也曾想挖掘洞穴資源,搞鄉村旅游,但由于缺少資金投入,加上管理經驗不足,效果并不理想。
“以前我們村里自己搞旅游開發,后來放棄了五年多,因為有安全隱患。”黃巖區江口街道山下郎村黨總支書記周洪剛說。
2023年,由第八屆瑞士建筑獎得主、清華大學教授徐甜甜團隊主導的黃巖石窟活化利用項目啟動,以“最小干預、建筑針灸”的理念,“因窟制宜”,通過“空間設計+文化建設”兩核驅動,對石窟群落進行生態修補與激活。同時,結合石窟的建筑文化特色,引進了朵云書院、月球咖啡等知名業態,讓石窟既保留了傳統的歷史韻味,又彰顯出現代生活的煙火氣息。
“這種洞穴半露天的自然條件,在整個江浙滬都非常少見。在這樣的環境下做咖啡,無論是對我們還是對游客來說,都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體驗。”月球咖啡負責人郭林說。
“我們根據石窟非常獨特的建筑結構,植入了不同的業態。并且,我們會經常舉辦一些年輕化的活動,吸引更多的年輕群體來此體驗。所以這里不僅是一個新的景區,更是一個新型的公共文化空間。”黃巖區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楊茵說。
今年1月22日,黃巖石窟以全新的姿態向游客開放,并迅速成為了新晉旅游打卡點。
“我們村里一年的租金收入就有35萬元,另外還有門票收入提成,這樣大大提高了我們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周洪剛說。
“石窟從1月22日營業至今,門票收入就已經達到了300多萬元。我們每賣出一張票,都會有一部分資金重新投入到鄉村建設中。我覺得這是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一個很好范例。”楊茵說。
深挖非遺文化 開發工業旅游
村集體參股分紅
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在黃巖,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黃巖寧溪鎮金山陵酒業有限公司的酒窖里,一個個酒壇子排列整齊,壇身長滿“長毛”,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酒香。寧溪地處長潭水庫上游,好山好水加上傳統釀酒技藝,使得寧溪酒香千年不斷。1958年,黃巖寧溪酒廠成立,后改名為臺州金山陵酒業有限公司。
“依托金山陵自己的非遺糟燒技藝,我們把它宣傳出去,把這里打造成省里的一個工業旅游基地,同時也成為了我們中小學生的參觀實踐基地。通過這些方式,打響了金山陵的知名度。”寧溪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牟躍說。
如今,走進金山陵酒業,游客不僅可以參觀生產車間、酒窖,了解制酒的全流程,還能在非遺館里品嘗美酒,體驗制酒過程。
通過深挖非遺文化,開發工業旅游,金山陵的知名度不斷擴大,公司的經營也越來越紅火。2023年,“寧溪金山陵傳統糟燒釀制技藝”更是被評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幾年,金山陵還從酒的品質、內涵、包裝等方面入手,開發旅游文創產品,讓其更具臺州辨識度。
“這款酒的酒瓶設計,我們把臺州的山海元素融入了進去,具有較高的臺州辨識度。這款酒推出之后,大大提升了金山陵的銷量。我們公司的拳頭產品是糟燒白酒,加上黃酒、醋,一年的產量有2000多噸,產值五六千萬元。”浙江臺州金山陵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懷軍說。
公司的發展,也促進了周邊村民的就業,目前,在金山陵酒業上班的村民就有80多位。同時,公司還通過旅游引流、村集體入股等形式,進一步帶動周邊薄弱村集體經濟增收、村民共富。
“金山陵不僅把自己名片做響了,也把周邊老百姓的收益提高了。我們共有六個經濟薄弱村,通過村集體參股金山陵和優先股分紅的方式,使得村集體經濟收入得到了提高。”牟躍說。
牟躍表示,接下來,寧溪鎮將與周邊鄉鎮攜手,進一步發展文旅產業,真正讓黃巖西部山區的鄉村實現振興。“把我們金山陵,跟周邊的烏巖頭村、白鷺灣村以及嶼頭鄉的沙灘村,整個串點成線,形成文旅產業鏈,不斷地做強做大,讓鄉村振興在我們西部得到真正地體現。”
深挖文化元素 發展文化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
立足當地特色,深挖文化元素,發展文化產業,實現鄉村振興,是黃巖各地的普遍做法。
走進沙埠鎮青瓷村的竹家嶺青瓷文化展覽館,一個個做工精美,色澤透亮的青瓷展品,吸引了游客的目光。
“第一個,我覺得青瓷特別精美,顏色特別透亮,讓我很震撼;第二個,我也被其中反映出來的黃巖手工藝人的匠心精神所震撼了。”游客陳女士說。
竹家嶺青瓷文化展覽館的建立,還要從竹家嶺窯址的發掘說起。
201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和黃巖區博物館,對沙埠窯遺址的竹家嶺窯址進行聯合考古發掘,發現該窯爐遺跡為目前浙江地區已發現的兩宋時期保存最完好、結構最清晰的窯爐遺跡。其出土的青瓷為考古提供了重要的價值。
“沙埠窯出土的青瓷,特點是紋樣豐富,刻畫精細,其中以鸚鵡紋、鳳凰紋最為出彩。沙埠窯代表的是越窯到龍泉窯的銜接過渡階段,它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沙埠鎮副鎮長葉鵬說。
竹家嶺窯址的發掘,吸引了在外經商的村民謝振威回鄉發展。“因為窯址就在我們村里,一千多年了。所以我們就想把它恢復起來,讓沙埠青瓷能夠傳承下去。”謝振威說。
經過精心籌備,2019年,竹家嶺青瓷文化展覽館開館。在這里,游客不僅能看到精美的青瓷仿制品,還能親身體驗青瓷的制作,沉浸式地感受青瓷文化的魅力。
這幾年,沙埠鎮以打造青瓷文旅小鎮為目標,積極挖掘青瓷宋韻文化,通過舉辦青瓷文化藝術節等系列活動,提升沙埠青瓷的知名度,讓青瓷文化產業得到不斷發展。而這,也為當地百姓和商戶帶來了收益。
“現在沙埠窯的知名度提升了,來我這里參觀的游客也越來越多,我們的零售也比之前好了很多,現在一年的營業額有幾十萬元。”謝振威說。
“沙埠鎮這個青瓷的文化傳承下來了,活動很豐富,游客多了,我們的生意也就跟著好了。”與卿漢服體驗館負責人李仙容說。
沙埠鎮表示,接下來,他們將圍繞青瓷文化,進一步做好產業文章,為當地的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我們將繼續圍繞青瓷宋韻文化這個核心,打造全域的文旅體產業。我們今年將開工建設青瓷博物館和青瓷龍窯等項目,進一步發展文化產業,賦能沙埠鎮的鄉村振興。”葉鵬說。
記者從黃巖區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了解到,近年來,黃巖區以創建全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為抓手,圍繞宋韻文化建設,深挖文化底蘊,培樹了黃巖“三有”品牌,激活了產業發展動能,以文興業,讓文化產業真正賦能鄉村振興,實現鄉村共富。
“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用活用好文旅招引政策,讓更多優秀的文創團隊可以落地黃巖。同時,深挖黃巖的人文底蘊,把我們黃巖獨有的‘一絲一瓷’產業深化做好,進一步鞏固鄉村振興的成果,真正實現城鄉共富。”楊茵說。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