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哀思綿長。連日來,天臺縣平橋鎮團圓山陳通標烈士墓前人流不絕,黨員干部、民兵隊伍、學校師生和周邊村民自發前來祭掃,人們獻一束鮮花,鞠一個深躬,聽一段故事,用最樸素的方式表達對革命先烈的深切緬懷。
“從清明前一周開始,幾乎每天都有人聯系我,讓我講講烈士的事跡。”今年75歲的天臺縣平橋鎮老年協會會長、退伍軍人龐軍憲穿著迷彩服、胸前佩戴勛章,這些天當起“志愿講解員”已向近3000名祭掃群眾講述烈士的故事,“有一家三代專程前來悼念,還有游客慕名而來,大家都滿懷崇敬之情。”
這段志愿守護烈士的緣分,始于2009年。當時龐軍憲偶然得知,在自己的老家平橋鎮有一位革命烈士陳通標,在天臺已無親人,更少有年輕一輩人知曉。作為一名老黨員和退伍老兵,龐軍憲記在心里,回到鎮里挨個村子打聽,終于在團圓山村的老一輩口中,拼湊出陳通標的生平。
為了還原革命烈士的足跡,龐軍憲不僅跑到縣里查檔案,還特地到寧波四明山革命根據地走訪。他了解到,陳通標少年好學,長大成才,曾在慈溪教書育人。國難當頭時,他毅然選擇投筆從戎,在寧波余姚參加了新四軍,1946年在解放戰爭的蘇北戰場上犧牲,年僅24歲。
龐軍憲曾參軍十余年,懷著對烈士的崇敬之情,決心為烈士建碑立墓,供后人憑吊和瞻仰。從選址、平地到建墓、刻碑、植樹,十七年來,龐軍憲和老伴不僅投入積蓄,更時常騎著摩托車,帶著工具來清理雜草、擦拭墓碑。“烈士墓建成已花費30多萬元,離不開村民、學校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龐軍憲說,十幾年來不少人參與捐款,或者出力維護烈士墓,這份共同的守護,讓烈士精神得以代代相傳。
在依山傍水的團圓山村崔岙溪畔,陳通標烈士長眠于此已有十七個年頭。如今,墓碑上的字跡依然清晰如新,四周的松柏和桂花樹愈發挺拔。
歲月更迭,信念如磐。2009年至今,天臺縣培新高級中學不僅多次捐款支持烈士陵墓建設,更將這里作為“思政課堂”,每年組織學生前來祭掃。“培新中學是天臺首家民辦學校,建校之初就得到社會各界支持,現在正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時候。”校長余彥說。
“學校組織軍訓、春游、志愿服務時,我們都會來烈士墓,更讓我清晰明確報考軍校的目標。”今年17歲的高二學生孟冠華堅定地說,陳通標烈士在24歲就將生命獻給國家的壯舉,深深激勵著年輕一代要發奮學習、報效祖國。
“從去年開始,不少在外地的天臺人委托我們代為祭掃烈士。”天臺縣平橋鎮陽光志愿者協會會長王曉江介紹,協會500多名會員也輪流協助龐軍憲維護烈士陵墓。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陵墓石碑上這兩句蒼勁有力的詩詞,彰顯著烈士們英勇無畏的精神。烈士雕像手握鋼槍,身姿挺拔,仿佛仍在守護著這片他深愛的土地。
天臺縣平橋鎮陽光志愿者協會向烈士致敬。徐宇博 攝
身穿迷彩服的龐軍憲和平橋鎮老協工作人員向烈士致敬。徐宇博 攝
天臺縣培新高級中學學生陸續向烈士鞠躬致敬。徐宇博 攝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