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命名第十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臺州市公安局路橋分局刑事科學技術室副主任、警務技術一級主管柯偉力被命名第十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個人。
自2005年從警以來,柯偉力始終堅守在刑事科學技術工作的第一線,他潛心鉆研法醫技術,不僅憑借突出專業能力屢破重特大疑難案件,還主動延伸崗位拓寬服務半徑,將DNA比對等手段轉化為惠民利民的“團圓密碼”,架起跨越時空的親情橋。
柯偉力采集新四軍戰士劉金山的骸骨樣本 路橋公安供圖
短短的4年時間里,柯偉力帶領團隊幫助全國847名尋親者成功回家。群眾送的近2000面錦旗,就是對他工作最好的肯定。
“隨著刑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它不僅是‘去偽存真’用于破案,更可以幫助尋親,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傳遞更多的溫暖。”柯偉力說。
全年100多天都在外奔波
“這次回來能待多久?不會明天又出發吧?”同事一句玩笑,是柯偉力這4年工作的真實寫照。
作為一名法醫,柯偉力原本不怎么出差,但自從2021年投身“團圓行動”領銜成立“團圓”工作室以來,柯偉力一年出差100多天。天南地北的忙碌奔波,只為讓更多“失聯”的人早日尋找到回家路。
踏上幫人尋親之路,源于2020年12月柯偉力收到的一封求助信,一位名叫吳天的人由于失憶,希望公安機關幫助解決他的“黑戶”問題。
“我為他采集了DNA信息,通過比對甄別,把搜尋的目標鎖定在了湖北省襄陽市,第一時間和當地公安部門取得了聯系,幫他找到了家里人。”看著團圓墻上的第一張團圓照片,柯偉力將當時尋親的細節脫口而出。
柯偉力 路橋公安供圖
柯偉力清楚地記得,由于吳天沒有身份證,他們一起開車1100公里,載著吳天在2021年1月11日回到老家認親,并帶著吳天輾轉武漢、孝感等地,在當地公安機關的協助下,辦好了戶口,結束了15年“黑戶”的生活。
僅在2024年,柯偉力帶領團隊共受理尋親案件3670起,幫助399個家庭實現團圓,成功案例數居全省第一。
除了幫助一個個離散多年的家庭團圓,柯偉力還努力幫助更多為國捐軀者“回家”。2023年上半年,柯偉力收到了湖南寄來的9份抗戰陣亡將士遺骸樣本。
“受限于當地的保存條件和地理干濕環境,只有兩位戰士的DNA數據較為完整。”說起當時的比對情況,柯偉力言語間充滿了遺憾。
經過公安機關和志愿者們的共同努力,兩位戰士的身份得到確定,他們分別是來自金華蘭溪的吳四亨和來自臺州路橋的尚明富。
去年8月31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9周年前夕,埡門關抗日紀念墓園在湖南慈利落成,包括尚明富在內的16位犧牲于常德會戰外圍戰場的將士遺骸正式入葬墓園。
“在戰爭年代,許多為國捐軀者未能確認身份,希望自己的所學能讓更多人早日‘回家’。”柯偉力動情地說。
把更多“不可能”變“可能”
2月18日,作為20世紀60年代初3000多名“國家的孩子”中的一員,來自阿拉善的趙麗俊在安徽見到了分別了64年的親人。
在團圓現場,柯偉力宣讀了親緣關系確認書,姐弟三人相擁在一起哭泣。趙麗俊說:“我終于知道我的根在哪,爸爸媽媽還給我起了名字‘劉長芝’。”
64年后的團圓,得益于“浙里回家”的助力。該應用由臺州市公安局路橋分局“團圓”工作室負責搭建,通過平臺公示的尋人、尋家信息,用戶可以利用多種條件進行地域勾勒,精準比對方向,提升尋親的比對效率和比中概率。
在找尋家人的過程中,趙麗俊在志愿者的介紹下,與柯偉力連上了線,并將血樣寄到了“團圓”工作室。經過DNA在平臺的比對,和線下志愿者的核實,柯偉力幫她在安徽找到了親人。
隨著科技應用的發展,現在“浙里回家”變得越來越“聰明”。求助者可以通過“浙里回家”平臺發布尋親信息,經過一兩分鐘的時間,人工智能系統就會給出初步的判斷和輔助建議,可以指導求助者如何尋找更多的線索和求助渠道。
柯偉力還帶領工作室總結提煉了“回家五法”助力尋親。依據尋親人提供的基礎信息,溯源其原生家庭家族所在地域,縮小比對范圍,再根據年齡、長相等條件在相關家族中查找疑似親屬;進行全同胞比對,在數據庫中逐一排查,結合領養信息等線索綜合分析研判同胞的可能性,解決了以前父母過世無法確認的難題。
柯偉力介紹:“我們會詢問尋親者在冬天是否見過雪,或者他們更喜歡吃什么類型的食物,比如是米飯、饅頭還是面條,甚至他們是如何稱呼某些物品的,比如玉米是叫棒子還是苞谷。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實際上可以幫助我們縮小搜索范圍。”
在今年的臘月廿五到元宵前夕,柯偉力和同事們成功幫助11個家庭團圓。
照亮更多人的“回家之路”
隨著尋親的名氣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救助站找到了柯偉力。
“救助站里面的大都是弱勢群體,有的是聾啞人,有的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因為特殊的身體狀況,因此幫助他們找到有效的身份線索比較困難。”柯偉力告訴記者,“找到家人后,如果當事家庭條件困難,或者受助人員身體條件欠佳,我們都面臨著二次遺棄和矛盾糾紛問題,需要更多專業人士來幫助這些特殊的家庭。”
針對這一類情況,柯偉力積極參與到“浙江團圓聯盟”組建,該聯盟聯合浙江衛視幫幫團、阿里公益等單位,創新“媒體傳播、線索收集、DNA比對、后續幫扶”尋親新模式,尤其是針對弱勢流浪、精神異常等特殊人群,會同民政、衛健、救助站等職能部門開展聯動救助幫扶。
柯偉力說:“我們幫受助人員找到家里人后,還會和救助站、當地民政部門一起,做好后面的政策幫扶,盡量幫助這些家庭解決一些實際困難。”
在柯偉力的手機里有一個特殊的微信群。“這里面的人有些尋親已經10年、20年甚至30年,在尋親圈里這些人的堅持最讓人感觸。”柯偉力說,這些尋親者讓他和同事們深切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我們是他們團圓的希望。”
在不出差的日子,柯偉力習慣晚上和周末在單位加班比對分析。柯偉力說:“白天會有各種瑣事,晚上或者周末的時候比較安靜,更容易沉下心來做數據分析。”
從2021年以來,看著微信群慢慢減少的人數,柯偉力覺得付出都是值得的。他說:“這些多年尋親者的成功,會讓很多人產生一個共鳴,也為其他人給予了尋親的信心。”
作為一名“尋親民警”,柯偉力希望盡自己的所能為每一個渴望團圓的家庭點亮希望之光。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