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老街,往往深藏著城市建設提質煥新的脈絡,也承載著幾代人的剪不斷的鄉愁。
千年商都,十里盛景。路橋十里長街,是省內保存較為完整的江南水鄉傳統街區之一,它傍南官河而建,南起石曲,北至河西,綿延3.5公里,如同一條貫穿古今的基因鏈,牽動著這座城市深沉而持久的脈搏。
十里長街復興的背后,離不開根植于在地文化的“頂層設計”,也遵循著內生的“節奏”與“邏輯”。如今,人們欣喜地發現,一條街的振興,也在激活一座城市的生命力。
振興
70后的方明奎和羅玉琪夫妻倆,是十里長街的原住民,也是城市變遷的見證者。
2013年初,二人重返故土,經過十里長街普明織物廠舊址附近,在一處民宅的老臺門前停下了腳步。當他們觸摸到久經風霜的石英外墻,關于這條街的記憶瞬間涌上心頭。
“在我童年的印象里,老街很繁華。每逢農歷三、八是老街的集市日,會涌入挑擔賣貨的商販、逛街購物的居民,不算寬闊的街道往往擠得水泄不通。”羅玉琪回憶。
抱著對老街的情懷,二人接手了這片舊宅,開起了十里長街首家民宿“無問西東”。2018年底,“無問西東”一號店完工,正式對外營業。作為老街的第一批“造夢者”,他們的創業夢想,也在與長街振興、城市更新的腳步同頻共振。
關于十里長街的“大事記”,同樣牽動著路橋人的共同記憶。2016年,與十里長街一河之隔的中盛城市廣場開業,帶來了全新的商貿業態,長街也被再度激活;2019年,緊鄰十里長街與中盛城市廣場,南官新天地項目正式落戶路橋;2020年,十里長街振興項目全面啟動,次年9月30日,十里長街(一期)開街;去年1月27日,十里長街(二期)盛大開街,十里長街“大商圈”格局顯現……
而這將近十年來的變化,與長街振興的“頂層設計”密不可分。路橋區委區政府提出“古今結合、業態整合、功能融合”的區塊提升理念,啟動十里長街振興工程,對歷史建筑進行保護修繕,讓老街古韻與時尚潮流交相輝映。
“老街是財富,要有情感和認可度,哪怕是路橋老百姓記憶中的一面墻、一個臺門,都要盡可能將它們保留下來。”路橋區委常委連永明,談及長街振興,感觸很深,“當時我們在現狀調研與大量文獻研究基礎上,對十里長街的空間格局、街巷肌理進行梳理,借由‘三廊打造’實現老街的提升,打開老街‘水街一體’的發展空間。”
挖掘路橋傳統建筑文化、市井文化、商貿文化,打造以活力商業為主題的“街廊”,構建以風景觀光、非遺展示與水鄉休閑為主題的“檐廊”,基于江南水鄉風貌和老街傳統格局打造以舟行體驗帶、多樣游覽為主題的“水廊”。如今,十里長街保留了將近三分之一的原住民生活,重塑河街相伴的典型水鄉風貌,使市井煙火、鄉愁鄉味與現代城市交相輝映。
管理
北宋年間,十里長街最繁華的地段“廿五間”,是長街最早的“核心商圈”。去年中秋正式開市的“大宋市集”,目前入駐了25家本地美食、文創手作、非遺傳承類攤位,成為“廿五間”的現代版。
大宋市集負責人卓丹霞表示,“對于入駐市集的攤位,我們做好業態把關,并進行統一管理,只抽取一成管理費,不收取額外的租金,并且每季度對各類攤位的經營狀況開展綜合考核,讓市集上的攤位‘流動’起來。”
近年來,十里長街還開展了“廿五間”優質商鋪評選,先由大眾評選出20家候選商戶,再由相關部門根據相應評選標準,優選出10家優質商鋪,給予相應獎勵與政策扶持。這些正是十里長街將柔性管理貫穿于頂層設計的鮮活縮影。
“我們從商戶業態、經營能力、品牌吸引性、外擺設置等方面設定標準,引導商戶遵守十里長街各項管理制度,不斷提升長街商戶的服務與品質。”在路橋街道黨工委書記汪平興看來, “區里頂格推動,重商業味、重文化味、重柔性管理,是十里長街振興的最大法寶。”
去年4月18日,路橋區舊改辦與社發集團完成運營管理權交接,開展大商圈管理辦公室實體化運作。區委書記、區長“雙領導”的十里長街振興領導小組,十里長街大商圈協調機制,路橋街道、舊改辦、社發集團組成的聯席會議,自上而下協同聯動,為長街運營管理保駕護航。
去年6月,路橋區召開十里長街振興工作領導小組會議,聚焦迭代深化、優化提升,部署十里長街新一輪規劃建設、功能優化、業態提升、運營管理等工作,并審議《十里長街大商圈管理辦法》。
“修改后的管理辦法,基本上三分之二的內容都是鼓勵允許。區里強調,‘十里長街就是要鼓勵大家去創業’。比如允許外擺,只要不影響正常通行,外擺業態有品質并吻合老街的調性,我們都會支持。”汪平興說,在更人性化、更柔性化的管理模式下,不僅商戶發展更安心,游客體驗也更舒心,長街也變得更有逛頭、更有看頭。
定位
“十里長街業態培育,定位是關鍵。‘歷史保護優先、文化傳承為魂、新舊共生為體、時代需求為要’,近年來,我們致力于將十里長街打造為城市的‘文化會客廳’,路橋老百姓茶余飯后能過來走走,已經是可以了,如果能吸引周邊,那就更好了。”年初一場座談會上,路橋區委書記潘崇敏談及長街振興時這樣說道。
他認為,全國各地古街同質化的局面下,打造一條真正有吸引力的古街是非常難的。“核心還是在于業態。當時我發現很多業態比較低端,所以就下了一條‘鐵律’,十里長街的店鋪出租給誰、經營什么業態都要經過聯審研判。要把自帶‘流量’、自帶‘文化味’和‘煙火氣’的店引進來,這是我的要求。”
商貿文化,是路橋文化的底色。搞清楚每個點位適合布局什么商貿業態,“整體性招引、定辦法引導”,也是屬于十里長街的“頂層設計”的關鍵一環。
此前,十里長街與北京一家運營團隊合作,但運營成效并不盡如人意。為此,路橋區委區政府通過培養社發集團,成立專門的文旅公司運營十里長街。同時,針對入駐店鋪出臺末位淘汰的篩選機制,固定周期考評下來,“流量”不行的、不受歡迎的清退出去,能留下來的都是優中選優的店鋪,讓“活化”老街業態成為一種良性循環。
以活躍的產業經濟、高度的人口集聚、優質的旅游資源、堅實的文化基礎為依托,文商旅創新融合,老街振興水到渠成。承載著歷史與未來的十里長街,已然繪就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