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場里看沙漠綠植,在鋼架大棚里摘葡萄柚……深秋初冬,風清氣爽,正是研學好時節,連日來,在位于溫嶺市箬橫鎮的星星曙光生態農業園,車流人流不斷,來自全市及周邊學校的學生們分批來到這里,以沉浸研學的方式知農愛農,在勞動實踐教育中留下探索足跡與成長印記。
近年來,箬橫鎮積極探索“農業+文化+旅游+教育”發展模式,“量體裁衣”打造花卉基地、果蔬基地等多個農文旅研學項目,逐步掀起家門口的鄉村“研學熱”,今年以來,已先后開展各類研學活動100多場,參與學生有超5萬人次,并帶動300多人次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靈活就業,成為當地一道靚麗的田野風景線。
“沙漠綠洲”特色項目賦能鄉村旅游
“同學們,大家知道這些仙人球本應該生活在哪里的嗎?”日前,來自溫嶺市箬橫鎮中心小學鎮北校區的各族學生來到星星曙光生態農業園沙漠館,大家對眼前的“沙漠綠洲”詫異不已。
變不可能為可能,來自箬橫鎮關工委、市鄉村七巧板愛心服務社及當地社工辦的“研學導師”們分組向學生們介紹起這個沙漠館的由來,循序漸進地詳述現代農業技術賦能農業產業振興的背后故事。大家仿佛身臨其境,穿越到戈壁沙漠一般,歡快聲響徹現場。
同樣的,在箬橫鎮雯心花苑內,一般不常見到的歐洲月季、鐵線蓮等花卉植物都集中在這里,總計有上百種品類。“這里就是秘密花園,讓我學習到了很多花卉綠植的知識,也讓我感覺到與大自然貼近了許多。”作為勞動實踐研學對接基地,定期會到這里開展活動的箬橫鎮新區小學學生小林說。
箬橫鎮農業農村辦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鎮里依托美麗鄉村建設平臺,不斷挖掘有特色有底蘊的村莊開展“一村一品”研學路線打造,引進特色農業旅游項目,讓家門口的田野風光多姿多彩,實現科普教育更加有感有形,成為鄉村振興的新支點、新引擎。目前,全鎮擁有雙孢蘑菇、預制菜等農業“工廠化”研學場所近10個,切實變常規流量為常態“留量”,造就了別樣的田野體驗與記憶群。
“知農愛農”研學項目帶火鄉村旅游
農文旅融合發展下的研學項目,必須要從農業體勞的實踐質效出發。近年來,星星曙光農業生態園深耕青少年體勞關鍵點,促使學生研學帶動親子團建,并形成特色,留下意義。
“我們現在每周一、三、五都預約滿了,可一直持續到11月中旬左右。”星星曙光農業生態園旅游部經理樂建說,今年他們優化了挖番蒔的活動內容,讓進園來的研學同學們從認識鋤頭到了解泥土,再從番蒔的全生命周期到收獲后的美食加工,切切實實引導大家在各個環節中,體驗到糧食來之不易、勞動最光榮的道理,從而樹立起知農愛農的習慣理念。
“我們學校也在平日里的學校勞動實踐課中,強化了‘知農愛農’的教育力度,每一學期都會組織多次校園內的制作番蒔美食活動。”箬橫鎮中心小學副校長江于祥說,針對外出體勞研學后,學校還會“溫故而知新”,讓大家歸校后寫寫感悟,再觸碰體驗,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們回到家里后持續參加親子類的鄉村旅游,為孩子們的人生成長之路“訂制”不一樣的田野之道。
據了解,校園鄉村旅游研學的帶動下,親子團建類的鄉村旅游在近年來呈爆發式增長狀態。以當地雙孢蘑菇“工廠化”基地為例,僅今年10月份,就接待了10多次親子團建群體,共有上百學生和家長們參與。
“未來,我們將因地制宜持續做強做大本土農業特色資源,以點串點、片連片,‘路線環路線’的‘量體裁衣’方式,打造具有訂制化、差異性、辨識度的研學教育體系。同時,發揮對自然科普、人文涵養、勞動教育、紅色文化等多元陣地課程的融合作用,并加大農特產品、文創產品集聚消費平臺建設,促使農文旅融合發展日趨產業化、日益品牌化,讓家門口的‘研學熱’成為‘雙減’知農愛農實踐的‘活教材’,助力鄉村振興的‘自吸泵’,共繪就美麗常青的田野致富線。”箬橫鎮相關負責人表示說。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