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清晨,三門縣雪貴家庭農場負責人陳華法便忙活開來,嘩啦帶水的地籠倒出一只只膘肥體壯的紅膏蟹,系繩、入筐、裝車,前往青蟹市場。“自從養殖塘進行生態化改造后,不必經常換水,養殖環境穩定了,青蟹自然長得好,病害也減少了,畝產從五六十斤增產到80多斤。”陳華法笑著告訴記者。17日至19日,由中國漁業協會、省文旅廳、臺州市主辦的第五屆浙江·三門青蟹節暨第三屆三門小海鮮博覽會在三門舉行。活動以“尋味鮮甜·攜手共富”為主題,來自全國相關水產技術推廣機構、水產養殖科研專家、高校學者和漁業企業代表等齊聚一堂,圍繞綠色健康養殖共謀發展,互學互鑒。
作為浙江海水養殖第一大縣,三門有著“中國青蟹之鄉”的美譽。近年來,三門聚焦養殖環保難題,探索水產養殖的綠色發展模式,依托浙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制定《三門縣養殖尾水全域治理方案》,開展水產養殖塘生態化改造工程、養殖尾水生態治理等,實現養殖產業和綠色發展雙豐收。
雪貴家庭農場位于海潤街道濤頭村,仔細一看,便能察覺這個養殖塘的不同尋常之處。幾乎橫貫塘面的海馬齒生態浮床一片碧綠,排水口附近,用牡蠣殼裝筐圍了一圈生態濾壩,池塘底部鋪設了增氧盤,岸邊有一排貝類平面流池子,堤壩上立著一個布滿管道的“架子”。“這就是尾水處理生態系統。這個架子是光生物反應器,培養光合細菌。貝類、藻類、光合細菌能夠吸附、降解尾水中的有機物,降低氮、磷含量。養殖尾水經過爆氣增氧、生態浮床、生物濾壩和平面流處理后,可循環使用。”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研究員肖國強說。
而在入海口,紅樹林連綿成片,其發達的根系也在時刻凈化水質。“近兩年來,三門縣農業農村局已累積種植了70多萬株紅樹林。”肖國強說:“這樣一套組合拳下來,排放的養殖尾水,基本能優于近岸海水水質,不會對環境造成負擔。”
當天,中國漁業協會《三門青蟹商品蟹等級評定》團體標準立項發布,三門青蟹標準化及萬噸超低溫冷鏈加工等項目簽約。據悉,三門建立“省專家組—市專家組—縣專家組—科技指導員—重點示范戶—科技示范戶—輻射戶”推廣服務網絡,進一步壯大養殖智囊團,推進三門養殖尾水治理工作,加快建設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