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我們在石柱下村的一家農家樂品嘗了產自桃江的特色水產品后,便迫不及待地開始觸摸臨海桃渚古城墻律動了數百年的脈搏。
暮靄里,鉛灰色的古城墻帶著幾許莊嚴,幾許凝重。幾位瘦朗的老人靠著墻根乘涼,清澈的渠水在城墻腳下汩汩流淌。
居住在老城中的人日漸減少,因為城外已經建起了一座新城,規模是老城的幾倍。老城中的一些殘垣上,蔓延著綠得發黑的南瓜藤。城墻根,隨時會出現幾叢青韭,幾簇秋葵……
田園的氣息無法暗淡這座城池的刀光劍影,古老的以現代的眼光看,這座保存基本完整的城池規模實在太小了,但是在明代,桃渚城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為抗擊倭寇而設立的40個衛所之一,是當時的抗倭前沿。
抗倭亭內,豎立著一塊厚重的石碑,鐫刻著這座城池的英雄事跡:“……桃渚前夕所圍七晝夜,城幾岌岌,時千戶翟銓膺城守,羽書告急,公(戚繼光)統大兵壓境,長驅以破巢穴,城賴以全……”
明代的倭患給東南沿海的百姓造成了沉重的災難。倭寇在桃渚一帶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他們甚至將毛竹扳彎束嬰兒,然后放竹取樂;為卜度孕婦嬰兒性別,竟將孕婦剖開……面對倭寇慘絕人寰的行徑,石柱峰下的百姓沒有退縮,沒有屈服,他們充分利用堅固的城墻一次又一次地擊敗倭寇,尤其是在戚繼光指揮下的幾次抗倭戰役,更是取得了完勝。
夜幕降臨,城墻外的車輛穿梭往來,車燈的光芒在公路上流動著,閃爍著,讓人產生了無限的虛幻感。古城對面的石柱峰,這道天然的屏障,似乎伸手就可觸及。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來到了石柱峰下,沒想到當地的人們早就在晨練了。
抬頭仰望,如同擎天之柱的巨巖勢凌霄漢。
通往峰頂的小路,時而分叉,時而合攏。道旁一塊塊大小不一的山地上,全都是墨綠色的橘樹。半大的果子挨挨擠擠,伸到了石級的上方,讓人禁不住唾津潛溢。
石柱峰,我終于觸摸到你了!你的紋理如此酣暢,可以想像你從地殼深處噴發時的激情與雄姿。你從凝固成巖的那一天起,就是無數海生動物的庇護所,一些多情的貝類,即便化作了石頭還是緊緊地趴在你的身上。被海浪沖蝕了億萬年,才有了造型如此奇崛的你。被海風吹拂了億萬年,你的表面才變得如此粗糙。你是大自然滄海桑田變遷的親歷者,你是桃渚古城興衰榮辱的見證者。
登頂必須從一道狹窄的崖縫里上去,這是典型的“一線天”。我們腳蹬石窩,手攀鐵鏈,膽戰心驚地往上爬行。沒想到峰頂不但平坦,而且草木蒼翠。低頭看,被譽為“中國最美田園風光”的桃江十三渚如同精美的圖案,盡收眼底。江中的13個渚,大的80余畝,小的僅半畝。這些江渚的水岸線柔和,曲折,如同游動的水蛇。縱橫交錯的河網分割出一個個江渚,又填補著江渚之間的空隙,遠遠望去,地面與水面仿佛處在同一平面上。以前,江渚上長滿桃樹,春天來臨,粉色的桃花競相開放,如同天邊的云霞飄落江面,美不勝收,桃江的名字便由此而來。如今,碧綠的橘樹,青翠的秧苗,開始取代昔日的桃林。要不是翡翠般的江面偶爾閃動的幾縷銀光,又有誰能分辨得出江和渚呢?然而,大自然畢竟是高明的魔術師,但等秋天來臨,稻田一片金黃,橘林半青半黃,江水卻是一如既往地深藍……桃江十三渚,你是一幅絢麗的圖畫。
峰頂的風很大,不停地掀起我們的衣衫,還發出呼啦啦的響聲。美琴說,海邊就是多風,石柱峰上更是天天如此。放眼四周,群山蒼翠,每一座山頂上都是閃著銀光的堅硬無比的巨巖。無怪乎文天祥逃難經過桃渚時,不啻用“萬象畫圖里,千巖玉界中”這樣的詩句來盡情贊美。
史料載,500年前,桃渚古城之所以是海防前沿,原因是它地處大海之濱。想必那時的桃江十三渚也沒有形成,此地還是一片天天潮漲潮落的灘涂。讓時光繼續倒流億萬年,石柱峰也是大海里忽隱忽現的一塊礁石。
一個云團飄來,空中灑下一陣細雨,空濛多姿的江渚上,升騰起一縷縷乳白色的薄霧,古老的城池里,幾束炊煙在裊裊升起。
潮濕的風不停地從遠處吹來,帶著田園的芬芳,帶著亙古不變的大海的氣息。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