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州市教育局印發《臺州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發展計劃》(簡稱《計劃》),下面,一起來看政策解讀以及《計劃》原文——
政策解讀
一、《計劃》編制的背景和意義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是新時代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戰略選擇。十三五期間臺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設已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但與新時期高水平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要求、信息時代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仍存在明顯差距,主要表現為:對教育信息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深化;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需進一步深入;師生信息素養亟待進一步提升;網絡教育資源需進一步豐富;教育信息化應用試點需進一步擴大;教育數字化治理模式需進一步探索;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配置需進一步強化;教育信息化專項投入需進一步加大。持續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仍然是臺州市教育現代化進程中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堅持整體智治、融合創新;問題導向、示范引領;完善機制、拓展供給的原則,科學編制和實施好臺州教育信息化“十四五”發展計劃,對于全面推動臺州市教育數字化改革發展,實現“教育+智慧學校”,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市”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二、《計劃》編制過程
2020年3月,臺州市教育局啟動教育信息化“十四五”發展計劃的編制工作。計劃起草參照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四五”發展規劃》《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四五”發展計劃》《浙江省教育領域數字化改革工作方案》《臺州市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結合臺州實際編制了臺州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發展計劃;在計劃編制前期,梳理了臺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三五”發展的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編制期間進行了充分調研。2021年9月征求了縣市區和部分學校的意見,10月組織召開了由高校信息化專家、縣市區教育局信息化部門、學校代表等組成的評審會,認真吸納各方的建議,經過反復修改形成文稿。2021年12月7日,《臺州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發展計劃(送審稿)》經市教育局黨委會審議通過;2021年12月23日,臺州市教育局正式印發《臺州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發展計劃》。
三、《計劃》編制的內容
《計劃》主要包括七個方面內容:現狀與問題、指導思想、發展目標、推進策略、主要任務、重點工程、組織保障七個部分內容。
(一)現狀與問題。主要描述了十三五以來臺州市教育信息化取得成效,表現在智慧教育環境大幅提升、智慧教育生態日趨完善、智慧教育試點示范引領成效明顯;同時也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持續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緊迫性。
(二)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數字化改革為總牽引,以數字賦能和機制創新為動力,構建面向公眾服務的高質量數字教育體系,為實現教育現代化和構建學習型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三)發展目標。到2025年,總體建成高質量的臺州市數字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形成支撐智能服務、精準管理和科學決策的教育治理體系。
(四)推進策略。整體智治、融合創新;問題導向、示范引領;完善機制、拓展供給。
(五)主要任務。為達成目標,從臺州市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計劃》明確了“十四五”期間臺州教育信息建設的六項重點任務:
1.推進教育數字化改革,深化教育魔方建設應用
2.加強技術裝備新基建,提升裝備規范管理水平
3.發揮臺州括蒼云作用,實現優質資源普及普惠
4. 健全教育技術隊伍,提升教師信息技術素養
5.培育創新應用示范區,探索智慧教育發展途徑
6.強化網絡信息安全監管,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六)重點工程。圍繞六項重點任務以專欄形式提出五項工程:整體智治教育魔方工程;教育信息化新基建工程;優質資源普及普惠工程;信息素養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試點示范工程。
(七)組織保障。為保障計劃的落實,《計劃》也明確了相關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二是落實保障經費;三是建強人才隊伍;四是注重督查考核。
《臺州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發展計劃》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是新時代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戰略選擇。為建設教育強市、辦好人民滿意的幸福教育,推進信息化引領下的教育體系的深層次、系統性、全方位變革與創新,構建信息化支撐下的教育新生態,特制定臺州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發展計劃。
一、現狀與問題
(一)全市教育信息化現狀
1.教育信息化環境大幅提升
“十三五”期間全市教育系統加大裝備投入,增幅全省領先。全市教育計算機骨干網已實現省-市-縣10G高速互聯互通,校園網建設率100%,所有學校主要教學場所實現無線網絡全覆蓋,所有公辦中小學和部分等級幼兒園實現“校校通”、“班班通”、“園園通”。全市中小學校交互式多媒體班套比達到1﹕1,師機比達到1:1,生機比達到3.5:1。全市有502所學校開展“互聯網+義務教育”結對,同步課堂教學環境完成改造,156所學校建設有“新型教學空間”。書香校園環境全面改善,普通中小學圖書館圖書裝備歷年累計藏書總金額達5.4億元,生均藏書量達45冊,810所學校入駐市中小學云圖書館系統。全市裝備各類實驗室及專用功能教室15000多個,實驗室及功能教室儀器器材設備總值22億元,48.6%的學校配備有移動學習終端,64.6%的學校建有創新實驗室,24.5%的學校建有校園電視臺,88.9%的學校建有錄播教室。
2.教育信息化生態日趨完善
“十三五”期間全市教育系統緊跟時代步伐,搶抓歷史機遇,立足“互聯網+教育”發展新常態,啟動智慧教育工程,實施科技創新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全面聚焦智慧教育。投入700多萬建設臺州“括蒼云”教育公共服務平臺,融通省“之江匯”教育廣場,實現“國家-省-市”優質資源向“縣-校”全輻射。以“空間建設+資源共享+研學共進”模式全面落實“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工程,全市共開通縣(市、區)、學校、班級、教師、學生、家長網絡空間共計94萬多個,基本實現“一校一師一生一空間”,活躍度居全省前列。建成50多家省、市名師網絡工作室、13所省級學科基地校、374個省級教師精品教學空間、412門省級網絡同步課程、281個省級教學微課程。各學校全面深入開展基于網絡平臺的數字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利用平臺開展網絡教研、備授課、評價和家校溝通等方面的常態化應用。“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智慧教育生態逐步形成。
3.教育信息化試點示范引領
“十三五”期間全市教育系統以創新教與學方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以應用為著力點,以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為核心,全面開啟智慧教育試點。各地亮點紛呈,玉環市、天臺縣赤城中學創成全國首批教育信息化試點;三門縣成功申報為國家級“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玉環市、三門縣心湖小學入圍中央電教館在線教育應用創新項目試點單位;臺州市、椒江區、玉環市成為浙江省政府首批數字化轉型重大項目“之江匯教育廣場”試點單位;椒江區、黃巖區和北京師范大學臺州附屬高級中學等7所中小學成為省級智慧教育試點;路橋區成為省“互聯網+教育”創新實驗區;溫嶺市和黃巖區實驗小學等3所中小學成為省級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區和實驗校;新增14所省級數字化校園示范校;160個智慧教育案例入選省級典型案例;確認29所市級智慧教育試點校,5個區域為推進教育信息化綜合試點縣(市、區)。全市教師積極開展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實踐探索,臺州市教育局、玉環市蘆浦中心小學、玉環市環山小學榮獲全國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單位;臨海市、椒江區多次被評為省網絡學習空間應用優秀區域。
(二)存在的問題
臺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設雖然前期取得顯著成效,但對照新時代社會發展要求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為:對教育信息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不夠,從純技術的角度看待信息化觀念有待改變;教育信息化專項投入與省內先進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教育技術裝備應用績效有待顯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深度不足,師生信息素養亟待提升;網絡學習空間教育資源不夠豐富和智能,還不足以滿足師生教學需求;教育信息化應用試點成效不突出,示范輻射范圍不夠廣;教育數字化治理模式需深入探索,教育信息化職能部門有弱化傾向,人才隊伍配置有待加強。持續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數字化改革發展仍然是臺州市教育現代化進程中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二、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緊圍繞《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四五”發展計劃》和《臺州市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數字化改革為總牽引,以數字賦能和機制創新為動力,構建面向公眾服務的高質量數字教育體系,以促進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為主線,以服務師生為中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為實現教育現代化和構建學習型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總體建成高質量的臺州市數字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形成支撐智能服務、精準管理和科學決策的教育治理體系。智慧教育基礎保障環境全面提升,學校新型教學空間普遍應用,高質量普及網絡學習空間,構建技術賦能的未來學校,建成一批與區域教育現代化相適應的智慧校園。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更加豐富,精準教學深入推進,基于大數據支撐的教育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全面普及。師生信息素養全面提升,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育水平大幅提高。教育信息化示范試點工作成效明顯,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教育信息化研究和應用成果。網絡安全意識、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形成網絡風險全域感知防范體系。教育信息化綜合發展指數位于全省前列,成為展示浙江高水平教育現代化“重要窗口”的組成部分。
四、推進策略
(一)整體智治、融合創新
整合服務,強化市、縣、校一體化推進,以場景化的多業務協同應用為抓手,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從融合應用到創新發展,從優化用戶體驗出發,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育管理、教育服務的融合創新。
(二)問題導向、示范引領
以教育治理數字化改革、教與學變革所面臨的關鍵應用和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為導向,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通過示范區(校)引領策略和典型應用先導策略,縱深推進教育信息化普及。
(三)完善機制、拓展供給
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落實、社會參與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機制,繼續探索數字資源供給和共建共享機制,推行多元資金投入、向第三方購買服務等信息化建設模式,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
五、主要任務
(一)推進教育數字化改革,深化教育魔方建設應用
建設臺州“教育魔方”工程,統籌推進數字技術與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廣泛深度融合。以技術、業務和數據的“三融合”為基礎,統一數據標準,厘清數據家底,建立臺州教育大數據倉,構建N個應用場景,實現智能服務、精準管理、科學決策、協同創新的新常態,推動教育行政部門履職方式和校園治理方式的系統性重塑。
(二)加強技術裝備新基建,提升裝備規范管理水平
加快5G、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新型基礎設施在教育領域的部署,構筑現實與虛擬相融合、線下與線上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聯通的新型學習空間,引領技術裝備配備轉型升級,實現智慧校園全覆蓋。
(三)發揮臺州“括蒼云”作用,實現優質資源普及普惠
依托之江匯教育廣場,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和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不斷完善臺州“括蒼云”,承接國家數字教育資源服務體系,集聚各地優質資源,建設臺州特色地方資源,打造面向未來的個性化、專業化、協同化的資源共建共享服務支撐體系。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促進在線教育發展,推動“學在臺州”應用,形成以網絡學習空間為載體、優質教育資源為內容,全面惠及全市師生家庭的服務范式。
(四)健全教育技術隊伍,提升教師信息技術素養
進一步明確各縣(市、區)教育技術中心是負責區域教育技術工作的職能機構,是教育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具有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的職能,配齊配足工作人員,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和引領能力。重視學校教育技術專業人員培養,不斷充實教育技術應用推廣專家團隊,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與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納入考評內容。實施全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全面提升教師信息素養,為教育教學創新提供有效的技術保障。
(五)培育創新應用示范區,探索智慧教育發展途徑
以全面促進學生成長和素養提升為目標,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個性發展,深入開展基于大數據的學習診斷實踐,推進大數據智能分析和學生全息畫像,實現精準教學和個性化學習。推進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區建設,加強人工智能在義務教育領域的深度融合,創新人才培養途徑。培育和樹立一批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示范區與試點校,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能推廣的技術賦能智慧教育發展途徑和有效模式,以點帶面,推動臺州市教育信息化再上新臺階。
(六)強化網絡信息安全監管,健全網絡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遵循“底線思維”,加強組織領導,建立“一把手”負責的網絡與信息安全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教育網絡與信息安全工作。加強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識,促進規范管理。配齊用好網絡安全設施設備,全面加強安全技術防范措施,確保教育網絡與信息安全。
六、重點工程
建設面向未來的臺州市數字教育公共服務體系,重點實施教育數字化治理、教育信息化新基建、信息素養提升和教育信息化創新試點示范等一批重點工程,全面提高臺州市教育信息化整體水平,成為展示臺州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窗口”。
(一)整體智治“教育魔方”工程
構建臺州教育大數據倉,提升智能感知、主動服務、精準管理、科學決策、立體監督、高效協同等六項關鍵能力,實現治理業務全在線和治理數據全貫通。圍繞“制定教育規劃、改善辦學條件、保障教育投入、優化教師隊伍、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發展、落實督導監管、推進政務協同”等教育領域核心業務,以系統集成的理念,推進管理服務流程再造,強化各級各類教育數字化系統功能整合,支撐教育治理“一件事”的集成改革。系統設計教育治理數字化場景,打造跨層級、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典型應用,為教育數字化應用生態體系注入發展動能。
工程1:臺州“教育魔方”工程
建設臺州智慧教育云平臺(臺州“教育魔方”),推進數字技術與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廣泛深度融合。2023年前基本完成教育數據倉建設,建成6個特色應用場景;到2025年底,建成10個及以上臺州特色教育應用場景,數字時代的教育治理體系基本形成。
(二)教育信息化新基建工程
推進5G、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在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逐步普及智慧校園。遵循綠色、環保理念,關注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傳統教育裝備的迭代升級。圍繞教育現代化學校建設、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智慧校園創建,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引,按照可重構、可連接、可兼容、可記錄的原則,支持各級各類學校建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新型教學空間學習環境。推進輕量化、柔性化縣-校數據倉建設,整合網絡空間和私有云存儲,探索按用付費云服務建設模式。匯聚數字教材、之江匯教育廣場和社會數字教育資源,合理利用電子紙等護眼技術,深化普及精準教學常態化應用。構建基于職場環境與工作過程的實踐教學空間和虛實一體、線上線下結合的實訓教學平臺,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和創新意識,增強人才崗位適應性。宣傳貫徹《浙江省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標準》《浙江省幼兒園教育裝備規范》,評選臺州市教育技術裝備智慧管理示范校。
工程2:教育信息化新基建工程
推進基于新基建的智慧校園建設,應用5G、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與傳統教育基建一起促進教育的公平與質量,構建起信息時代學校發展新樣態。2023年底前建成30所標桿智能化校園,建成400個新型教學空間;2025年底前建成50所標桿智能化校園,評選出50所教育技術裝備智慧管理示范校,全市智慧校園建成率超95%。
(三)優質資源普及普惠工程
探索國家優質教育資源與互聯網教育資源雙輪驅動模式,常態化開展在線教學實踐,提高家長和學生優質教育資源獲得感。架構具備彈性計算能力的臺州“括蒼云”教育服務門戶,充分發揮“括蒼云”實體部署的優勢,構建規范化的用戶中心、智能化的資源中心和精準化的數據中心,提升資源數據服務能力。繼續鼓勵各級各類學校參與開發本地化在線課程、“名師金(優)課”、“云上名校”、“數字家長學校”等優質在線資源共建共享活動,繼續組建線上線下聯動教育共同體。建立一支具備較高教學能力并熟悉本學科課程標準的優質教育資源審核團隊,指導和推進本學科資源建設。建立一支具備較高信息素養和教學能力的教師擔任教育技術應用培訓講師團隊,為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推廣起到引領示范作用。大力宣傳推廣“括蒼云”,引領和推動網絡學習空間成為師生進入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統一入口,逐漸將網絡學習空間打造成師生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與學的主陣地。
工程3:教育資源普及普惠工程
構建多元化“學在臺州”資源教學服務中心,開展在線教育應用創新項目實踐,促成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引入3個核心應用,設計和培育10個典型應用場景,聯通學分銀行,將網絡學習空間打造成師生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與學的主陣地,全市60%以上教師利用空間開展課堂教學。充分發揮空間在教育評價中的作用,實現教師和適齡學生學習檔案記錄全覆蓋。
(四)信息素養提升工程
開展校(園)長、CIO首席信息官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培訓,提高信息化規劃制定、教育教學管理和信息化領導力。完成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提升教師教與學創新、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的水平。開展校本研修區域管理信息化試點,探索教師校本培訓信息化管理新模式。支持學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應用開發和基于信息技術的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評選提升工程特色案例,編撰《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典型案例》《教師駕馭技術裝備應知應會手冊》。繼續推進市級名師、技能大師網絡工作室項目,做好教研、教學、師訓等服務。加強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建設,引導學生從學習用技術到用技術學習,培養適應未來學習和生活的數字公民。
工程4:信息素養提升工程
每年完成50名學校負責人和首席信息官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培訓;完成全市教育技術系統專業人員信息素養輪訓。完成全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全面提升全市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到2025年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達標率100%,完成《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典型案例》、《教師駕馭技術裝備應知應會手冊》編撰。
(五)教育信息化試點示范工程
推動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發展,聚焦信息時代教育教學改革核心問題,實現教育理念與教育模式、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推進智慧管理、精準教學、個性學習、智能評價,提升區域教育水平。積極研究教育測量和評價技術,加快教育評價手段創新,探索“智評”模式,推進教育評價改革。貫徹數字化改革理念,推動教學流程再造和教學組織重構,深入推進“互聯網+義務教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數字賦能的新時代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面,因地制宜探索開展創新實踐,培育和樹立一批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試點區(校),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能推廣的技術賦能智慧教育發展途徑和有效模式,加快成果的總結和提煉,充分發揮試點項目和實踐案例的示范引領作用。
工程5:教育信息化試點示范工程
聚焦信息時代教育教學的重難點問題,因地制宜探索建設15個技術賦能智慧教育試點區(校),建成10個教育領域數字化改革試點項目。到2023年建成30所“人工智能+教育”試點校,2025年底前打造3個人工智能實驗區,建成50所“人工智能+教育”試點校,形成一批支撐服務教育現代化的新途徑和新模式。
七、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進一步理順教育信息化管理體制,強化各地各校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體責任。完善“一把手”責任制和CIO首席信息官制度,堅持“教育+互聯網”的發展思路,深化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明確本地本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目標、任務和措施。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分工協作機制,統籌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應用、融合和創新。進一步健全專家委員會制度,發揮指導、咨詢和服務作用。
(二)落實保障經費
建立政府主導的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加大對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將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的建設、應用和維護資金及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各級各類學校應確保有足夠的經費用于教育信息資源建設和應用;拓寬經費籌措渠道,積極鼓勵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教育信息化建設,促進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
(三)建強人才隊伍
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信息化人才培養制度。加強教育信息化專業技術人員崗位培訓,打造一支具有現代信息素養和技能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建設、應用和服務隊伍。加強教育技術學科帶頭人培養,提高對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要求,把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和績效作為教師考核、評優、晉升職務職稱的內容之一。
(四)注重督查考核
發揮好考核指揮棒作用,健全動態考核機制,將教育信息化綜合發展建設工作納入各地各單位年度考核體系,納入教育督導重要內容,確保建設任務和措施落實到位。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