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7月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何冬健 王杭徽)“科創中國”,一個極富想象力的名字。作為中國科協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國字號工作品牌,它承載了人們對科技創新最為熱切的一種期待: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緊密契合,科學家與企業家密切互動,技術、人才、數據等創新要素源源不斷地流向企業、地方和生產一線……
目前,“科創中國”已選取65個試點城市(園區),在全國范圍內拉開一場科創“樣板間”的試驗——帶動人才技術成果下沉企業、園區,打造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協同樞紐。7月6日至7日,在嘉興舉行的“科創中國”2021峰會上,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的浙江,以最多的試點城市——寧波、溫州、嘉興、臺州,呈現出科技創新的熱度與力度。“乘數效應”,“科創中國”浙江試點組組長譚華霖這樣總結過去一年的試點成效。
“科創中國”里的浙江,跑出了怎樣的加速度?
讓科技奔向
產業發展最前線
如果把科研成果產生的過程比作“從0到1”,那么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實力,就是“從1到N”,這正是“科創中國”著力瞄準的痛點。
“地方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急需科技助力。”省科協學會部部長、企工辦主任張恒告訴記者,進一步打通從科技創新到成果落地轉化之間的“中梗阻”,已經越來越迫切。沒有前沿科技的轉化,浙企就無法走在前列。
以“技術超市”平臺為支點,化外力為內用,這是寧波在試點中的一項探索。
走進寧波高端裝備海外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一面碩大的LED顯示屏上,引才大數據實時更新,人才行業分析、技術庫、項目庫、企業需求等一目了然。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的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儀器設備分測實驗。
“這些工程師有技術、有項目,本土企業有需求、有資本,‘技術超市’可以將雙方捏合成一個整體。”該中心負責人介紹,創新中心是“科創中國”的落地項目,為企業耐心篩選人才,讓他們與企業“面對面”“屏對屏”交流難題,提供技術方案。
不僅如此,當下,浙江充分利用“科創中國”平臺的資源,專門設立“全省科技服務團專家資源庫”,企業提出需求,資源庫就能使用區塊鏈合約技術、鏈上多維模型算法,實現為企事業單位“一鍵找專家”。
科技與產業融合,如何在破解產業發展難題時,同步催生新項目?
在溫州,有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科創中國”助其做大在業內的影響力,進而帶動區域整體的科創能力。
溫州醫科大學李校堃院士帶著青年研究員學習。
陳賡亮博士對此深有感觸——峰會期間,他帶著自主研發的工業納米級在線精測設備亮相“科創中國”路演,這一成果可以對高端芯片和顯示面板進行精確到納米級的測量,大大提高產品優良率。路演一結束,他就被不少當地企業家團團圍住,深入探討項目落地的可行性。當天僅半天的路演,還有其他20個涉及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裝備等領域項目登場,吸引120多家創投機構和企業家洽談。
有一個形象的比喻,科技和經濟就像是一件襯衫,有了平臺這個小小的紐扣,扣上后所形成的完全是1+1>2的成效。站在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的風口,溫州打出了一套組合拳,截至目前,已有8項戰略合作協議簽訂、15個創新平臺落地、136個領軍型人才創業項目引進。
打通堵點、連接斷點——在“科創中國”試點中,一流的技術、人才、數據等創新要素,更便捷、更快、更多地奔向產業發展的最前線,實現用科技的力量武裝浙江產業轉型升級。
讓天南海北的人才落腳
“通過天高任鳥飛的柔性引才機制,‘科創中國’另辟蹊徑,在不少第一次來浙的專家學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浙江省院士專家工作站服務中心副主任王旭說。
一條發源自“科創中國”的人才支流正源源不斷涌入浙江的人才 “蓄水池”,為浙江人才強省的發展目標提供更強勁的勢能和動力。
臺州仙居神仙氧吧小鎮,如意湖綠如翡翠。踱過九曲蓮橋,穿過院士林,走過院士橋,映入眼簾的就是位于湖心島的“臺州院士之家”會客廳。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曾即興賦詩一首:“神仙居畔聚群仙,院士云集謀創新。院士之家定興旺,科技強國鑄輝煌。”
家,是溫馨的港灣。“科創中國”試點的一個關鍵點,就是讓天南海北的科技人才能夠在此落腳。依托國家5A級景區神仙居,“院士之家”應運而生,不僅為路演交流、學術聯誼提供場所,而且還有量身定制的創業政策。
優越的生態環境和政策環境,潛移默化之間打動了院士的心。“我將把企業的需求帶回去,集學校的智力資源,把解決方案反饋于臺州。”作為第一位入駐“臺州院士之家”的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朱位秋教授感懷于這里的引才服務,熱心為地方科技發展進策獻言。
短短一年多時間,臺州邀請進家院士46位,達成院士合作項目28個。眼下,神仙氧吧小鎮如意湖西側的最優區塊上,一個占地30畝的“臺州院士創新中心”正在籌建中,將逐步打造成院士專家等高端人才的柔性引進平臺、學術交流平臺、協同創新平臺、成果轉化平臺。
另一個試點城市嘉興,是“科創中國”全國4個創新樞紐城市之一。去年9月,嘉興即以“三顧茅廬”的求賢精神,以最優的資源支持力度,與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等國家級學會先行合作,在一次次交流中摸清摸透學會的產學研需求,為長三角地區時尚產業技術標準制定、數據利益共享等提供創新服務模式。
合眾新能源汽車公司的生產車間內,機械手臂正在自動焊接車體。
如今,一個熱帶雨林式的人才生態在嘉興呼之欲出:
天鵝湖畔,“科創中國”嘉興創新基地落成,中國力學會、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中國紡織工程學會、中國流行色協會4家國家級學會正式入駐;
七星湖畔,南湖實驗室面向人工智能芯片與系統、大數據技術和數智孿生技術領域,以百萬年薪發出“招賢令”;
鵑湖畔,數百名國際交換生聚焦學業發展,匯聚浙大海寧國際校區;
祥符蕩畔,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明確重點打造的創新組團——科創綠谷正在加快建設……
“我們正從試點工作中總結經驗,加速從‘善創業’向‘善創新’的重構,加快科研成果轉化,讓科學家從‘一次來’變‘長期來’,從‘動員來’變‘主動來’。”嘉興市科協相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浙江正以“科創中國”作為引才引擎,繼續主動做好柔性文章,以更加開放包容、更加不拘一格的政策創新,為外部人才發揮作用創造更多空間。
以科技服務助力共同富裕
驅鵝、巡田……天剛蒙蒙亮,寧波象山樟岙村定美家庭農場一片忙碌的景象,再過一段時間,這群大白鵝將被銷往全國各地,為農戶帶來額外收益。
這是象山在農—牧、農—漁、林—牧、牧—漁循環共養模式下的新一輪嘗試。單季雜交稻田空閑期間養上大白鵝,鵝糞可以肥田,稻米的品質有保障,每公斤大米收購價漲了2元至4元,農戶的種糧效益有了明顯提高;在稻田里養魚,魚糞肥苗,秧苗凈水,每畝能為農戶增收2000余元。
這一切得益于象山縣農業產業振興學會服務站聯合體的科技助農。2020年,借著“科創中國”試點工作的東風,象山探索當地4家國家級學會服務站化為一體,把農、林、牧、漁四大產業擰成一股繩。
“我們第一次打破了單兵作戰的形式,讓農民的‘錢袋子’更鼓,鄉村振興的步伐走得更快。”象山縣農業產業振興學會服務站聯合體理事長陳淑芳說。各類農產品試點在象山取得成功,打響了品牌和名氣,全國農戶前來“取經”求教。去年,象山大白鵝還來到蘭溪、嵊州、仙居等地的稻田間。
組建科技服務團、科技志愿服務隊深入基層一線開展科技惠民服務,是“科創中國”試點建設的基礎服務內容。在推進“科創中國”試點過程中,浙江堅持不斷創新升級科技服務團服務模式,深入基層社區、園區企業扎實開展科技志愿服務。
“南湖·援”是嘉興市南湖區科技志愿服務的“金名片”。它在區、鎮(街道、園區)、村(社區)、點四級分別成立有“專業特長”“服務特色”的科技志愿服務隊93支、注冊科技志愿服務者1901人。
其中,8支區級特色隊伍之一的“興農幫手”科技志愿服務隊,以區內6家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骨干人員為班底,為廣大農民提供專業化的指導,幫助解決生產實踐中遇到的技術問題,促進先進農業實用技術進村入戶。“科技服務團扎根基層,農民跟著‘土專家’學技術學銷售,可以更充分享受到共同富裕的福祉。”嘉興市南湖區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
就在上個月,《關于推進“科創中國”浙江示范區建設的實施意見》正式出臺,《意見》強調浙江要先行帶動全面布局科創資源,統籌推進科創政策、科創平臺、科創活動等科創資源的全省布局。在規劃中,浙江將建設“科創中國”省級創新基地5個,遴選“科創中國”省級試點先行示范縣創建單位10個。
“我們要勇當服務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排頭兵,努力推動‘科創中國’浙江全域試點工作,實現科創資源‘從點到面、從城市到山區’的轉變。”浙江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謝志遠說,未來,“科創中國”試點將匯聚人才、項目、活動等優質資源向26個山區縣傾斜,為我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提供科技支撐。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