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国产老女人卖婬,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您當前的位置 : 浙江在線  >  臺州頻道 > 臺州新聞
玉環有位“三牛”醫生, “牛”在哪兒?
2021年03月29日 來源: 臺州日報 玉環發布

  “噢。鄭啟東,老黃牛。”

  “鄭啟東,玉環二醫的一個金字招牌。”


  今年49歲的鄭啟東,是玉環市第二人民醫院健共體集團內二科主任,今年是他從醫第27年。

  3月初,鄭啟東團隊在上海專家的指導下,成功開展玉環市首臺心腔內超聲指導下的房顫射頻消融手術,取得了新技術的突破。

  一例又一例高難度手術成功開展,鄭啟東團隊每年成功救治危重癥患者200余例。

鄭啟東是一位怎樣的醫生?

  玉環市第二人民醫院健共體集團黨委書記費倫說:“習近平總書記近期提到‘三牛’精神:發揚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斗老黃牛的精神。這‘三牛’,用到鄭啟東身上,很貼切。”

他是患者眼中的好醫生

  “鄭醫生很好,統統都好。”說這話的是患者王金葉,最近她因心臟不舒服住院。

  王金葉今年73歲,住玉環玉城街道,家附近就有一家綜合性醫院,但她看病總是舍近求遠,坐三十幾分鐘的車到玉環二醫找鄭啟東。

  王金葉第一次找鄭啟東看病,是在8年前。“那時拉肚子很厲害,在其他醫院住了10多天,沒好,還瘦成了皮包骨頭。后來親戚推薦了鄭醫生,他幫我找到病因,原來是得了40多年的甲亢引起,對癥下藥后很快就好。”此后,患有多種基礎疾病的王金葉,成了鄭啟東的“粉絲”。

  在王金葉看來,鄭啟東技術好,為人好,對患者貼心。她細說了自己碰到的幾件事。

  “夏天看病,我6點半到醫院,鄭醫生已經在診室。我年紀大了,不會使用門口的自助掛號機,他經常幫我掛號。”

  “我患有糖尿病,需要半年或三個月復查,身體沒異常時,我無關要緊,懶得去。鄭醫生就會打電話給我女兒,提醒復查時間到了。女兒再過來催我。”

  “有一次我做完檢查已12點多,鄭醫生的診室還有好些人,只見他一只手拿著面包,一只手在寫字。他為了把患者看完,啃點面包當午飯,我看了都心疼。”


  鄭啟東是該院內二科主任,是主任醫師。偏偏,很多患者不喊他“鄭主任”“鄭醫生”,有七八成患者直接喊他“啟東”或“阿東”。

  3月中旬的一天,記者約了鄭啟東采訪,診室門口的一位女士知道后,趕緊過來和記者說:“啟東是一位好醫生。我老公的命就是他硬搶救過來的。”

  女士叫吳燕虹,家住楚門街南門居。她說:“老公45歲那年,古歷八月十六早上6點左右,在家突然暈倒,我送他到當時的老醫院,感覺人不行了。這時路過的一個年輕醫生挺身而出,心臟按壓、人工呼吸……”

  那個場景,吳燕虹、鄭啟東至今記憶猶新。


  鄭啟東1972年出生在玉環清港,1994年8月從溫州醫學院畢業,分配到玉環市第二人民醫院。他清晰地記得,參加工作一兩個月后的一個早上,6點多,路過住院部門口,看到一名患者正從黃包車上被抬下來,不省人事,他蹲下身初步判斷后,第一時間進行急救。隨后其他醫生趕來,一起做心肺復蘇個把小時,才把患者救回來。患者被診斷為預激綜合征合并房顫、心臟驟停,搶救成功率很低。

  事后,鄭啟東才知道救的人是同學的父親。后來,他還送患者到杭州做手術。

  “我叫他鄭醫生,就見外了,叫啟東,親切一點。”在吳燕虹眼中,鄭啟東既是他女兒的同學,更是他老公的救命恩人。

他是為民服務的孺子牛

  玉環市第二人民醫院健共體集團院長吳葉健,調到這家醫院近一年,他對鄭啟東的印象是敬業、愛崗,“是一個堅持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

  “早上門診8點開始,而鄭啟東總是提早一個小時開診。他說,患者太多,不早點看,來不及。下班后,回家吃個飯,鍛煉一下,然后又回到病房巡視,對病情較重的患者,親自過問才放心。”

  程堅是玉環市第二人民醫院健共體集團醫務科副科長,也是鄭啟東團隊中的一名醫生。“主任被我們稱為‘勞模’,全年無休。有時候主任做的事讓人難以理解。”他舉例說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之前,他參加一個業務學習會,回到玉環已是凌晨3點多。我們以為他當天,至少當天上午不會來醫院,誰知早上7點左右,他已在診室。事后知道,他沒回家,直接住在醫院。我們問他‘累嗎’?他說‘出去那么多天,患者等急了,累也要堅持一下’。”

  第二件事。“有次他在坐門診,鄰居急匆匆跑過來說‘你爸中風了,趕緊去看看’,而他簡單了解后,又繼續看病,直到把所有患者看完,才匆匆趕去看父親。后來我們問主任‘你怎么能做到那么淡定’?他說‘兄弟姐妹已經著手送醫院,就放心了,而眼前的患者就醫心情也很迫切,我走開了就是對他們不負責任’。”

  第三件事。“有位糖尿病足老年患者,腳上爛得很嚴重,長了很多蛆,接診的年輕醫生覺得這病棘手又醫不好,建議轉院。主任默默收下這名患者,他對我們說‘這樣的患者,往往是家里沒人管或不想管,才導致了這個后果,如往外推,等于把他往死路推’。他拿起鑷子,在患者的腳背一條一條夾出蛆,有50多條。本來需要其他科室配合的事,也做了。”

  玉環市第二人民醫院健共體集團紀委書記陳玲敏剛參加工作時,分到內科病區,和鄭啟東在同一個科室。她說,鄭啟東的敬業、愛患者精神一直讓她佩服。

  “記憶中,那是1998年,鄭啟東剛進修回來,一個后半夜,病房收了一位下壁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他給予藥物治療后,就搬了張凳子坐在患者床前觀察病情,一刻也沒離開,直到天亮。”


  在接受采訪時,記者問及這樣做的原因,鄭啟東輕描淡寫地說:“那樣患者放心,我也放心。”

  “13867682688。”鄭啟東發給群眾的“健康服務卡”,寫的不是榮譽頭銜,而是私人手機號碼,24小時開通,隨時準備回答健康咨詢。

  “鄭啟東非常熱愛事業、任勞任怨,一個人能撐起半邊天,不容易!”上海交通大學房顫診治中心主任、上海胸科醫院博士生導師劉旭教授對記者說。

他是創新發展的拓荒牛

  2019年8月,醫院引進大型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DSA)。僅一個月,鄭啟東就能帶領團隊獨立開展急性心肌梗死急診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

  這一年,鄭啟東47歲。

  做心臟介入手術,要穿著二三十斤重量的鉛衣,一天下來,挑戰不小。為何“奔五”了還去學這項技術,不讓年輕人去挑戰?

  鄭啟東這樣說:“我是團隊的主心骨,自己做好了,才能把年輕醫生帶好。此外,我要實現20年前的夢想。”


  1998年,鄭啟東爭取到機會,參加上海中山醫院、胸科醫院心內科進修班。在上海學習的一年,他開闊了眼界。“心跳慢的人,可以做介入術;心跳快的人,可以做消融術;血管堵了的人,可以放支架……”

  進修醫生很難上手術臺,鄭啟東用勤奮感動了老師,學到了不少本領。當時老主任管得嚴,他就“貼”上年輕醫生劉旭,學會了動脈穿刺怎么穿、導管怎么放。

  由于醫院是一家二級醫院,鄭啟東學成歸來后,一些項目無法開展,他將其中一項,即心臟起搏器安置這一技術付諸實施。“急診心梗患者搶救需要爭分奪秒,當時的基層醫院技術有限,心跳慢了、慢了,藥物無效后就沒救了,作為醫生往往感到無奈、慚愧、痛心。有了心臟起搏器,至少能暫時保命,命暫時保住了,才有機會轉入上級醫院,或請專家過來手術,挽救生命。”

  得知DSA設備可以審批購買,2019年,鄭啟東又去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心內科進修,專攻心臟介入手術。當他把消息告訴上海進修遇到的“良師”劉旭時,對方狠狠地批了他,“這把年紀了才想起來做,你20年前干嘛去了。”鄭啟東苦笑,“不是不想,而是條件受限。為了這個夢想,我可是等了20年。”

  萬事俱備,東風也有了。鄭啟東開始施展他的才華。


  “設備是2019年8月底投入使用,到2020年12月底,醫院總共開展了介入手術1400多例,其中心血管介入術1100多例。”費倫說。

  “他每次出去學習進修,都能為醫院帶來新項目、新技術。”吳葉健說。

  鄭啟東主動與杭州、上海醫院的進修老師聯絡,先后引進了浙江醫院唐禮江、上海胸科醫院劉旭教授等名醫團隊。在上級醫院專家大力支持下,他帶領團隊在玉環率先開展了腎臟穿刺活檢、IVUS/FFR指導下復雜冠脈介入診療等新技術。

  2019年10月,上海交大“國家房顫中心”在玉環二醫成立分中心,心律失常的患者,在家門口的醫院就能接受劉旭教授及團隊同質化的導管射頻消融介入微創手術。

  截至目前,鄭啟東帶領團隊已成功開展各類心臟介入診療手術1380余例,月均介入手術量位居全省二甲醫院前列。

  其實,在鄭啟東身上,還有很多的創新發展,敢為人先。

  鄭啟東所在的內二科,主要收治內分泌代謝病、心血管病、腎病等患者。這些疾病,預防意義重大,管好慢病,可減少不少的醫療資源。

  有一次,鄭啟東在《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上看到國家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MMC)項目當時在三甲醫院開始推廣,便萌生了組建的念頭,于是說動玉環縣衛健局、醫院相關領導一起去爭取。而項目負責人上海瑞金醫院醫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一聽是二甲醫院,當場表示沒興趣。當鄭啟東介紹他的團隊從2006年開始如何管理慢病后,并保證“我能堅持做好”后,對方才勉強同意。


  其實一開始,鄭啟東心里也沒底,覺得難度較大。MMC考核要求很高,管理患者人數多,隨訪率要達到50%以上,每年的達標率達到50%。但他堅信事在人為。

  2017年11月,鄭啟東牽頭組建了全國首家二甲醫院“國家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寧光院士和時任玉環市市長吳才平共同為中心揭牌。隨后,鄭啟東指導基層分院成立了3家MMC分中心,在全國率先探索MMC“1+X”代謝病管理模式。

  截至目前,他共標準化管理代謝病患者5384人,MMC綜合管理質量考核連續四年位居全國1000多家醫院第二,僅次于本部上海瑞金醫院,“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綜合達標率由基線的7.2%提升至28.9%,糖化達標率由基線的21.2%上升至58.7%,兩項達標率均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他是艱苦奮斗的老黃牛

  建立MMC“1+X”模式后,鄭啟東指導基層分院與總院執行同一套管理規范,實現“數據共享、互聯互通”,制定糖尿病等代謝病“雙向轉診”標準流程。

  鄭啟東團隊率先探索實施的MMC“1+X”模式被寫進了“國家代謝病管理指南”。寧光院士兩次在全國大會上重點推介玉環二醫MMC“1+X”做法和經驗,為其基層慢病管理的新模式、新思路點贊,中國疾控中心和省內外40余家醫院相關專家參訪玉環二醫MMC。

  2006年開始,鄭啟東在全市率先建立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組”;率先開展“功能社區健康管理”;率先引進糖尿病DIMS系統,為6000多位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完成“糖網篩查”1.2萬余人次。此外,鄭啟東還帶領團隊成立全省首家“智慧化高血壓診療中心”“亞太痛風聯盟-高尿酸血癥及痛風管理中心”等。

  對慢病而言,預防大于治療。鄭啟東每周抽出一次時間下村開展健康宣教。白天沒時間,就晚上去。他走遍了港北區域所有村居(社區)、老年大學等,每年開展健康教育50多場,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群眾養成健康生活方式。這一習慣,他堅持了10多年。

  “經常有同行問我,你們的MMC那么厲害,哪些經驗可學?我說,其他都可以學走,唯獨我們主任的老黃牛精神不好學。” 程堅說。

  程堅2008年大學畢業后來到該院內二科工作,熟知主任的一言一行,“他365天,24小時隨叫隨到。他妻子的手機號碼、家里的座機號碼都留給我們。”

  鄭啟東再三交待,夜間遇到棘手病情要第一時間聯系,如果他的電話打不通,要打給他妻子,再不行就打家里座機。

  “這3個號碼,之前要求我們都能背,在開例會時經常考我們,背不出、背錯了肯定挨批嘍。”程堅說,“以前,我平均兩三個星期會有一次半夜打主任或他妻子電話,他幾分鐘就趕到醫院。”


  去年,費倫注意到鄭啟東經常從口袋里掏出幾張皺巴巴的紙,邊走邊看,然后打電話,后來了解到是利用走路時間打隨訪電話。

  “哪些患者隨訪時間到了沒來,護士統計名單,我打電話提醒、溝通。從門診到病房路上可以打四五個,回家路上打十來個,一個月下來能打二三百個。”鄭啟東說,時間擠擠用。

  每天晚飯后的一個小時,鄭啟東約上妻子章健去附近的綠道慢跑、做做拉伸運動。可這個時間,他也不放過,邊跑步邊聽醫學視頻的講解。

  “我經常對年輕醫生講,患者把命都交給我們了,一定要用心去做。術中的每一步操作都很重要。通過網絡平臺,聽聽國內專家講要點、注意事項,可以避免或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鄭啟東說,醫生是個需要終生學習的職業,多學習、多鉆研,就能成為一位好醫生。

  同事鄭華,是心腦電圖室主任。“鄭啟東愛學習、愛琢磨,也影響著我。患者心梗,心電圖看到的只是哪個部位梗了,他會把術中的造影圖發到工作群,和我們分析哪個血管梗了。好幾次的爭論,他贏了。”

  早上7點不到出門,晚上經常11點后回家,看著丈夫忙忙碌碌整天不著家,章健偶爾有埋怨,但更心疼,“我經常和他說‘不要那么辛苦,身體搞壞了劃不來’,但他總說‘我不覺得,不要把辛苦強加給我’。可能他樂在其中。”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鄭啟東說,這是他作為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

“牛”的快樂

  黃保才

  醫者仁心,仁者愛人。鄭啟東選擇醫生為終身職業,把中華民族“仁”的精神和普適的“博愛”情懷,發揮到淋漓盡致。這是他成為“三牛”醫生,最發自內心的動力源泉。

  行醫27年,一年365天,幾乎無休。他的時間是被患者的病情拴住,那怕片時回家小憩,吃個飯,散個步,睡個覺,他也牽掛著患者,以致科室同事都被要求背記三個電話,自己和妻子的手機號碼,還有宅電。他的微信已近五千個朋友,患者占絕大多數。這一切,都為方便聯系,讓自己能夠及時去處理患者病情,或者釋疑解惑。

  僅僅從醫生職責來理解鄭啟東的日常,已遠遠不夠。作為醫生,面對患者,“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他做到了;作為黨員,他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眼中的“人民”,就是一個個患者。他所能做的,都是具體而微的事,為患者解除病痛,恢復健康,這一點,他也做到了。患者眾口一辭的口碑,就是見證。

  醫者仁術,技無止境。“術業有專攻”,鄭啟東在專業領地的追求,有座屬于自己的“珠穆朗瑪峰”。他與時俱進,進修培訓,拜師學藝,潛心鉆研,掌握心臟介入診療技術,用來造福患者;他克服基層醫院條件有限的困難,將一個慢病管理中心,做到全國首屈一指;他很有前瞻眼光,深知讓群眾少生病,自我健康管理很重要,于是身體力行,走村串戶,像個傳道者一樣開展健康宣教,時間不夠,“擠擠用”。他的精湛醫技和先進健康管理理念,備受國內一流專家稱道,就是明證。

  與鄭啟東朝夕相處的同事和家人,對他的奔忙與辛苦,看在眼里,疼在心中,可他說,別把辛苦強加給自己。對此,他妻子的理解是“他樂在其中”。這是“牛”的快樂:每當病人以性命相托,鄭啟東不負信任,解其“倒懸”之苦,以還其健康之樂為樂;每當群眾踐行健康理念,患者少了,病情輕了,這即是他的至樂。

  鄭啟東當“三牛”醫生,一切都習慣成自然,毫不刻意造作,二三十年,隨著時間流淌,水到渠成。他熱愛醫生這個職業,治病救人,懸壺濟世,不以為苦,反以為樂。如果說堅持,那就談不上“樂在其中”。做一件事情,干一份工作,心里秉持著一種信念,再苦再難,也不足掛齒。鄭啟東“牛”,除了孺子牛、拓荒牛和老黃牛,還有“厲害”之意。這是一般醫生乃至職場人士難以企及,但足資學習的。

  部分攝影:林楚炳

標簽: 啟東;醫生;玉環;團隊;進修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張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 臺州頻道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