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下午,臺州黃巖區寧溪鎮快樂村村委會特別熱鬧,聽聞村里來了好“活計”,平時閑置在家的村民早早就等在這里。
急駛30多公里,貨車一到,村鎮干部們利索地幫著卸貨。10.8萬根噴霧器綁帶及配件交接完畢,被整齊擺放在臨時的工作臺上。企業工作人員幾次示范后,大家都爭先恐后地學了起來。
“在家閑著,來這一天能掙個五六十塊錢,也是很好的!”很快,村民王桔連已經學會并能熟練完成噴霧器的綁帶制作。
據快樂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汪程鵬介紹,該村留守老人比較多,還有20多戶的低收入農戶,急需引進勞動密集型項目來穩步提升收入。
關鍵時刻,鎮里送來了“及時雨”。寧溪鎮聚焦增收致富,創新建設“小橘燈”工坊。為此,專門制定專項工作方案,召開專題動員會和業務培訓會,緊鑼密鼓開展“招商引資周”活動。
上周開始,鎮村兩級150余名干部全員進城,對接東部各街道、村居、企業,引進符合長潭水庫生態保護規定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利用村集體閑置房屋,建設覆蓋全鎮的“小橘燈”暖心工坊,通過引進一批來料加工企業,招募一批鄉村經紀人,培訓一批產業工人,帶動一方留守鄉村群眾致富。
“前期鎮里對接過不少企業,前2天還連著走訪了六七家。上周五,我們組織村干部一起去市下噴霧器那邊對接,今天他們就把貨發過來了。”汪程鵬語氣略帶激動。
相較于剛起步的快樂村,嶺根村的“小橘燈”工坊已步入正軌。組裝、抽檢、裝箱、出貨……臺州希樂公司把杯蓋生產線搬到了這里。
“在這里上班,每天能掙100多塊錢,還不耽誤帶孫子,我特別滿意!”村民鄭素娟笑著說。
嶺根村“小橘燈”工坊管理員梁彩琴,之前在廣東做鞋子生意。她說:“現在村里辦了工坊,我就回來干了。看到每個人都有活干,我打心眼里高興。”
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錢掙,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回來了。小橘燈工坊雖小,卻實現了送項目到村、送崗位到戶、送技能到人。
“嶺根村是革命老區,今年我們開展學黨史富民強村活動,想通過‘小橘燈’暖心工坊,讓老百姓不出村就能掙錢。希樂公司還給村里百分之八的分紅收益,這樣一來,集體經濟還能壯大。”嶺根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牟同耀介紹道。
“小橘燈”工坊大顯身手,“小橘屋”亮點頻頻。
在寧溪鎮五部村“小橘屋”,81歲老人喻昌土如今日子很愜意,“以前跟弟弟一起住,住的是老房子,哪有這里好,有衛生間、電視、沙發,又干凈又方便。”他笑得一臉滿足。
解決困難群眾“住房難”問題,夯實“共同富裕”基底,這份承諾描繪在了黃巖探索共同富裕的路線圖上——寧溪鎮年內建成“小橘屋”21個,實現一村一處,全鎮覆蓋。全區確保今年上半年有 30%以上的行政村擁有一處以上的“小橘屋”,到今年年底實現 297 個行政村全覆蓋。
在此基礎上,黃巖區積極探索“橘光社區”幫扶模式,整合鄉村公交、快遞、社區醫生、居家養老照料中心等便民配套項目,建設鄉村公共服務中心,為群眾提供好“最后一公里”的服務。
“寧溪鎮的整體試點工作會在3月份完成,可為全區提供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模板。”寧溪鎮黨委書記胡鷗表示。
事之難易,不在大小,務在知時。黃巖區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凝聚紅色力量、創新工作方式,打造橘光黨建聯盟建設紅色引擎,按照“城市橘光合伙人+鄉村黨建網格”的模式,整合“小橘燈”工坊、“小橘屋”、便民服務中心等,建設鄉村橘光服務中心,帶動更多群眾共同致富。
黃巖作為省重點扶持的“26+3”加快發展縣,是全省、全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十三五”期間,全區低收入農戶數量由80448人減少至9668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從8435元提高至14754元,集體經濟薄弱村“三個清零”。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