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1月9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周余麗)在天臺縣中醫院,有這樣一支“急救護航隊”,他們由10名高職稱黨員干部組成,于每夜5-10點“一人一天”坐鎮醫院輪值,提高了院內的應急救護能力,構建了急危重患者的“綠色屏障”。截止12月27日,該團隊已成功參與搶救危重病患者60余人,成效初顯。
上演黃金4分鐘“生死時速”
今年5月,天臺縣人民醫院搬遷至新城區,中醫院接診老城區市民的數量迅猛增加。特別是進入11月份,急危重患者顯著增多,為了應對新變化,提高服務質量,確保醫療安全,天臺縣中醫院于11月2日啟動“暖冬行動”志愿服務,通過組建 “急救護航隊”,開展對院內各病區急危重患者的夜查房,加強對急危重患者的用藥、治療指導,進一步為患者保駕護航。
“送到這里的病人,他的生命可能瞬間就沒了。作為急診科醫生,就是要把命先救下來再說。”與時間賽跑,跟死神搶人,急診科醫生的每一天都像是一場戰役。今年11月,晚上9時許,搶救室里推進了一名慢阻肺患者,在判斷患者已處于心跳驟停的情況下,急救護航隊的當班醫生趙委陽隨即組織搶救小組進行心肺復蘇,經過除顫、氣管插管建立高級氣道管理及藥物使用,連續搶救20分鐘后,患者終于恢復心跳。據有關數據表明,心肺復蘇的成功率僅在1—4%之間,再加上該患者長期患有慢阻肺,身體素質較常人虛弱很多,如果不是這一次的快速反應及精準操作,后果很難估計。
一場場破解“生命密碼”的頭腦風暴
為了提升應急反應能力,充分發揮團隊成員的主觀能動性,團隊實行了“三個一”提升模式,并確立了“頭腦風暴周例會”制度。“三個一”提升模式即每兩周舉行1次演練、1次單項技術培訓及1次業務培訓,進一步規范各項急診尤其是危重病人轉運流程,提高各項應急救護技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每周五召開的工作組周例會,更像是一次次頭腦風暴。會上,各成員針對一周輪值來發現的問題、疑難病例、需要集中改進的地方提出意見,大家分別就此進行探討,然后集中整理,匯集成冊,便于日后相互補充和強化,全面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和醫院的綜合實力。
12月19日晚,一名73歲的老太因“氣促”入院。沒想到,入院不到1小時,老太就出現了神志不清、臉色發青的癥狀,生命垂危一線之間。當天,恰好輪到醫生葉軍盼巡房,在接到該緊急情況后,葉軍盼2分鐘內趕到病房。通過詢問檢查,葉軍盼迅速提出了診斷方案。在經過肺部CT掃描后,考慮該老太應為II型呼吸衰竭、肺性腦病,于是組織醫護人員進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吸痰等一系列操作,很快老太的生命體征恢復穩定,3天后順利脫機。葉軍盼表示,像以前遇到這樣危急的情況,需要立即組織各科專家會診,現在有了護航隊的保駕護航,省去了不少中間環節,給急危重患者注入了一劑強心劑。同時,通過各種病例分析及培訓演練,醫院臨床醫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得到極大提升,治療方案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目前,通過大量“實戰”,醫院的應急救護能力已步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團隊所有成員訓練有素,練就了一身“硬本領”,特別是進一步完善了危急重癥患者從院前急救到院內救治,再到手術搶救、重癥監護等一體化救治措施,實現了全過程的無縫鏈接,顯著提升了患者的就醫體驗。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