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国产老女人卖婬,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您當前的位置 : 浙江在線  >  臺州頻道 > 臺州新聞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這背后有臺州老鄉的貢獻
2019年10月09日 來源: 臺州晚報

  王廣良(左)和塞門扎

  前天,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發現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機制的三位科學家獲獎,兩位來自美國,一位來自英國。其中,美國的得獎者格雷格·L·塞門扎揭示了身體應對低氧的關鍵激素紅細胞生成素基因的調控機制,找到了轉錄因子——低氧誘導因子(HIF)。目前,低氧誘導因子已成為開發許多藥物包括癌癥藥物的熱門靶點。

  而值得驕傲的是,在這巨大成就背后,有一位天臺籍科學家的身影。在諾獎官方提供的五篇核心文獻中,關于克隆低氧誘導因子蛋白的論文第一作者,是天臺籍科學家王廣良。不僅如此,他還是諾獎官方列出的獲獎成果關鍵文獻中三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一篇論文的第二作者。可以說,王廣良是這項諾獎的重要貢獻者。

  昨晚,記者聯系上遠在美國的王廣良,對他進行了采訪。

他是世界上首個發現并克隆純化出氧感知因子HIF1的科學家

  王廣良出生在天臺縣平橋鎮的一個村莊。1979年,從平橋中學畢業的他考入了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生物系。1986年,王廣良拿下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91年,王廣良獲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細胞和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

  今年已經56歲的王廣良,可以說大半生都撲在了科研這條路上。1991年底,博士畢業的王廣良來到霍普金斯大學,投入塞門扎門下,成為了塞門扎的第一名博士后,并開始研究細胞如何感受氧氣濃度并改變生理代謝功能。

  在霍普金斯大學期間,他花了一年多時間成功完成了HIF基因的克隆,這也使他成為了世界上首位發現并克隆純化出氧感知因子HIF1的科學家。

  20年前的科研條件不比現在,為了不讓蛋白失活,整個工作需要在低溫環境中進行,其中幾個步驟甚至需要在冷庫中進行。為此,王廣良總是裹上好幾層很厚的衣服,再穿個白大褂。本來瘦削的身體被一層層的厚衣服裹得像個吹足了氣的氣球,苦中作樂的王廣良覺得還挺滑稽。

  在冷庫里,王廣良每天一待就是很久。而4攝氏度以下的冷庫也不是靠加了幾層衣服就能夠抗住的,實在冷得不行了,他就出來稍微暖和一下再趕緊回去。

  這一年多,他一門心思撲在這項工作上,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成功完成了HIF基因的克隆。而王廣良這一系列艱難而精彩的工作,也為后續研究和應用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做科研,是他年少時的夢想

  在王廣良的好友龐敏超眼里,王廣良幾十年如一日地撲在科研上這件事,一點都不稀奇。在王廣良年少時,成為科學家的夢想就深深埋在了他心底。

  昨天下午,記者采訪了王廣良的高中同學龐敏超,他是天臺平橋中學78級畢業生,由于高考失利,龐敏超回到了平橋中學的復讀班,也結識了小他一屆的王廣良。王廣良當時的班主任龐志平是龐敏超的叔叔,而成績優異的王廣良也是當時龐志平的得意門生。當時學校教室條件不太好,連臺電風扇都沒有,王廣良就跟著龐敏超每天一大早在班主任龐志平的宿舍里學習。

  王廣良和龐敏超之間,可以說是在一起鉆研學習中萌生了深厚的友誼。王廣良酷愛物理,而大他一屆的龐敏超則成了王廣良的物理小老師。“從那時候起,他見著我就叫哥,到現在他也還是這么叫。”龐敏超回憶。

  王廣良上學時的用功是所有任課老師和同學有目共睹的。“王廣良是我們班上最用功的幾個學生之一了,那時候,他就一門心思撲在讀書上,暑假別的同學都回家務農了,他卻沒事就跑到學校來讀書,連午覺都不睡。”回憶起四十年前的往事,王廣良高中時的班長徐亦益仍對王廣良當初那股拼命讀書的勁頭記憶頗深。

  “其實他讀書的目的很單純,就是一心想成為一名科學家吧。”龐敏超說,那個時候,一句“勇攀科學高峰”的口號都能讓他們熱血沸騰。在同樣畢業于杭大生物系的班主任龐志平的影響下,王廣良與龐敏超在高考前相約一起報考杭大生物系。

  后來由于各種原因,龐敏超報考了醫學專業,而王廣良卻執著地繼續選擇了生物系。“他就是這樣的性格,認定的選擇就不會再改變,就像現在,選擇了科研就一路執著地走下去。”

  “做科研其實是很枯燥的,但是廣良從小做事就十分專注,最適合做科研。”內向低調、沉著專注,是徐亦益和龐敏超對王廣良的一致評價。從校園走到科研崗位,再到成為諾獎背后的貢獻者,這一切,都是得來不易的,也是王廣良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

他通過本報寄語:

希望臺州涌現出更多的華人科學家

  昨晚9點左右,記者輾轉聯系上了身在美國的王廣良。從諾獎開獎至今,王廣良也已經收到了不少來自親戚朋友們漂洋過海的賀信。“做這項研究的時候沒想到它能夠得諾獎,得知消息后還是非常激動的。”采訪時,王廣良的話語中還充溢著滿滿的喜悅。

  現在,王廣良已經離開了霍普金斯大學,從事藥物開發領域的相關工作,至今已經參與了不少新藥物的研發。“我目前最感興趣的領域還是腫瘤方面的藥物研發,也把精力放在了這塊。”王廣良告訴記者,在前續研究成功后,他已經漸漸將重心轉向了對研究成果向應用領域的轉化,“希望我們的研究成果能夠真正地造福病人。”

  “這幾年,臺州的藥企發展得很不錯,有很多優秀的藥企都依托家鄉的環境在逐步壯大。”家鄉醫藥領域的發展讓王廣良感到很是欣喜,“也非常希望能夠與家鄉的這些優秀藥企有合作、交流的機會。”

  在交談過程中,記者留意到,只要談及到王廣良的專業領域,他就像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地介紹起來。這與記者心中木訥的科研者形象大相徑庭。對此,王廣良笑談,“我在讀書的時候,大家都覺得我死讀書,其實是因為我喜歡讀書這件事,到了科研崗位上了,我就拼命開始鉆,外人都覺得科研是枯燥的,其實我覺得科研雖然辛苦,但是很有趣。”

  “做科研是非常崇高的,能夠給全人類帶去寶貴的財富。”王廣良說,也希望臺州對于生命科學這一領域感興趣的孩子們,敢鉆敢拼,投身科研,讓家鄉涌現出更多優秀的華人科學家。 

標簽: 科學家;細胞;基因;讀書;感知;臺州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張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 臺州頻道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