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天臺雷峰鄉祥和村里憑空冒出了一個“小工廠”。
村民戴著頭套、手套,穿著白色統一服裝,在規范的流水線上做番薯粉面。
同時,一篇圖文并茂的番薯粉面宣傳文章在朋友圈“刷屏”。原本收購價8元一斤的番薯粉面,一路漲到25元一斤。
“爆款”農產品的幕后推手,是祥和村的林銀妹。今年56歲的她是一個普通黨員、村婦聯副主席,也是雷峰鄉巾幗電商志愿服務隊負責人。
山村里的“頂級流量”
祥和村地處大山深處,到城里要花上大半天,買賣都不方便。村里一些老人,一年下山的次數,一只手就數得過來。
林銀妹從2005年開始接觸網購,并義務當起了村民的“代購員”。
小到衣服、鞋子,大到電視機、冰箱等,林銀妹的手機里,裝著各類購物軟件。
有一次,村民見到她家里的絞肉機很好用,一次性報名購買了20多臺絞肉機。
“銀妹會在網上比價格,買的東西便宜又好用。”村民陳菊香是林銀妹的“粉絲”。今年她家里開了民宿,從裝修材料到床單被褥,都是林銀妹幫她“一站式”搞定。
村里辦公樓里用的LED顯示屏,也是她網購并安裝的,一下子給村里省了上千元。
“銀妹,今年我家里的番薯粉面做多了,賣不完。”一個村民的煩惱讓林銀妹很上心。
祥和村的支柱產業是農業,除了最有名的茶葉外,還有番薯粉面、雞蛋等。
然而番薯粉面工藝復雜,一斤卻只能賣8元。再加上交通不便,村民的興致一直不高。
“既然網上可以買東西,那我也可以幫村民賣農產品。”2006年,林銀妹申請了QQ,加天南地北的好友,幫村里的“土貨”吆喝。
很快,第一筆訂單上門了。一個北京的QQ網友,想要嘗一嘗祥和村的茶葉。當時祥和村以賣鮮茶葉為主,沒有茶葉加工點,林銀妹只能把自己家炒的茶葉寄過去。這筆總價180元的干茶,打開了林銀妹的電商路。
這位后來成了“老客戶”的網友了解到林銀妹的年紀后,十分驚訝:“怪不得和你聊天,我總會想起老家同樣是村干部的媽媽,非常親切。”
互聯網的“優秀學員”
2015年底,林銀妹體檢查出了疑似肺癌,52歲的人生一下子出現了“空檔”。
此時,一張天臺天成職業技術學院的招生傳單,吸引了林銀妹的注意:免費開展電商培訓。
“當時腦子空白,覺得應該找點事情做。要是病好了,還能掌握一項技能,真正幫村民賣東西。”她沒有猶豫就報了名。
“年紀這么大了還來學新媒體和電商?”70多名學生,林銀妹是“老大”。
“從小我都是班上的學習委員,成績在年級段都是數一數二。”林銀妹對自己有信心。
學員分成了“微信班”和“淘寶班”,林銀妹兩個班都上。每天早上6點多坐公交近兩個小時上學,晚上五六點到家。
畢業時,林銀妹是唯一一個能同時獨立開微信公眾號和淘寶店的學員,因此獲得了“優秀學員”稱號。
2016年,林銀妹接受手術后,一等身體好轉,就正式成為天臺縣黨員電商的一員。
“用農家有機種植的優質大番薯,反復清洗,打碎后經過兩遍過濾,曬干后用傳統工藝做出的番薯粉面,沒有任何添加劑……”一篇精心制作的包含照片、文字、配樂的番薯粉面宣傳文章迅速在天臺的朋友圈傳開,當天就有2500多的閱讀量,并得到“神秀天臺”等公眾號的轉發。
“土貨”一下子變“網紅”
林銀妹的電話響個不停
那一年
祥和村的番薯粉面銷售一空
銷路打開了,村民的積極性更高了,把原先的荒地,都種上了番薯。
到2018年底,祥和村番薯粉面的產量翻了兩番。一個月做出了上萬斤,價格上漲到25元一斤。
60多歲的低保邊緣戶丁小女,去年就賣出了600多斤的番薯粉面,其中一個小超市就拿了183斤。
林銀妹還從網上訂購了工作服、手套、頭套等,召集大伙集中到文化禮堂,一起做番薯粉面。
“一來互相幫忙,二來可以互相監督,讓流程更規范、透明,產品更衛生。”林銀妹說。
祥和村家家戶戶熱鬧做番薯粉面的文章發出后,別人都以為祥和村里開了個大工廠。
雷峰鄉婦聯主席鄭江仙受到林銀妹的啟發,2017年在鄉里成立了巾幗電商服務站,義務幫農民賣、幫農民買。林銀妹當起了負責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農戶林建華身有殘疾,我們幫著賣了100多斤番薯粉面;黃家塘村范樹榮,養了二十幾只雞,我們在網上幫著找了幾個長期客戶,全年的土雞蛋都被預訂了……”林銀妹多年來帶著村民用電商出山“淘金”。
兩年來,她和志愿者們已累計助銷茶葉、番薯粉面、土雞蛋等各類農副產品超過50萬元,惠及農戶300多家。
“買不到的,找銀妹;賣不掉的,也找銀妹。”成了雷峰鄉的一句流行語。
基層服務的“領頭雁”
“我們都是你的‘送貨員’。”天臺縣雷峰鄉黨委書記楊正常常會問林銀妹,“今天有什么貨要帶下山?”
在林銀妹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志愿者成為農產品銷售的“代跑員”。
在雷峰鄉,從黨委書記、鄉長,到普通的工作人員,上下班時總會順路幫農戶捎一下縣城里的訂單。
“雖然在幫賣過程中,不僅沒有收入,甚至還貼油錢、貼電話費,但能讓更多的人知道雷峰有這么好的農產品,幫村民打開銷路,心里還是很開心的。”村里的小賣部老板娘夏美君就是其中一員,常用小賣部的貨車免費幫忙送貨。
很多人和夏美君一樣,是被林銀妹的人品折服的,心甘情愿聽她“指揮”。
8月的臺風天,外面風雨交加,林銀妹一早就出門了。
祥和村有4個自然村,共2622人,獨居老人們分散在山里。林銀妹與老人們,在日常的帶貨與賣貨中,早已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夏新山老人所住的房子十分老舊,林銀妹接到臺風消息后第一時間便通知他進行轉移。臺風過后,他發現家里的一堵墻破了一個大洞。
“當時不撤離的話,住在這里比較危險。”夏新山心有余悸。
讓夏美君最為感動的是:“一到惡劣天氣,特別是寒冬,林銀妹就會每天上門敲門,以防獨居老人們出意外,多年來一直是這樣。”
作為村里為數不多熟練電腦的人,林銀妹還是便民服務站的服務員。
“銀妹,農醫保轉賬怎么轉?”
“銀妹,幫我充個電話費吧。”
……
“大事小事,24小時待命。”村支書王國先告訴記者,因為三年前剛做過肺癌手術,林銀妹自己身體也不是很好。
最近,林銀妹從網上購買的一臺戶外音響投影儀,又成了村里的“香餑餑”。她從電腦上下載了健身操、太極拳、廣場舞的教學視頻。只要不下雨,村里的黨建小廣場上,村民們就會在悠揚歌聲中起舞。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