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国产老女人卖婬,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您當前的位置 : 浙江在線  >  臺州頻道 > 臺州新聞
較量丨浙江警方有支神秘的“超級戰隊” 讓罪惡“纖毫畢現”!
2019年10月05日 來源: 起航號 民生66

  我們知道,那些像密碼一樣躲在犯罪現場的蛛絲馬跡,甚至空氣、光、聲音、氣味……都是有跡可循的。破解它們的就是刑事技術。

  如今,刑事技術涉及范圍越來越廣,越來越炫的“黑科技”,讓浙江刑事科學技術位居全國前列。刑事技術的變化,是一部浙江警方與刑事犯罪的較量史。

  浙江省公安廳大院里有個神秘的地方

  浙江省公安物證鑒定中心

  藏著很多“黑科技”設備

  那里有支神秘的戰隊

  很多久偵未破的疑難案件

  少不了他們的到場

  少不了他們的技術支持

  他們是隱身幕后的“超級戰隊”

  他們眼里

  證據是王

  在科技的助攻下

  讓罪惡纖毫畢現

1

第一臺多波段光源是李昌鈺博士“帶貨”的

  在老一輩刑警的記憶中,破案是“老三樣”加“三板斧”,老三樣就是:“一支手電筒、一個放大鏡、一支刷筆”,三板斧說的是,“摸底勘查、排查、審查”。那會,“破案線索,就是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問出來的。”

  手電筒射出的光,就是當時勘查時的光源,刷筆蘸點粉末,看指紋要用放大鏡,“有時還有投影儀,把指紋投射到幕布上”。

  20世紀,紫外線觀察燈和多波段光源出現了。說起多波段光源,還是李昌鈺博士“帶貨”的。當時,李昌鈺帶著多波段光源來國內講學,浙江搞痕檢的技術員覺得太新奇了,趕緊從國外引進,這成了全國第一臺多波段光源。

  李昌鈺博士“帶貨”的多波段光源

  當時,還沒有鋰電池,多波段光源要插上交流電,攜帶起來也不方便。

  后來,設備越來越先進,樣子也變秀氣了,痕跡勘查員的勘查箱里東西越來越多,往往,勘查員左右手各拎著一只箱子到現場。

  多波段激光器

  數碼顯微鏡

  對比顯微鏡

  諸暨2011年許德勇持槍搶劫殺人案,8月23日、8月29日,諸暨大唐和陶朱街道有人被槍擊中。諸暨警方把兩枚彈頭送到省公安廳物證鑒定中心檢驗,痕跡檢驗室專家在比對顯微鏡的助力下,認定2枚彈頭是由同一支槍發射的。根據此結論,將兩起案件并案偵查,最后抓到了兇手。

2

從油墨指紋卡到龐大的指紋數據庫

  指紋,也是屬于古老的刑事技術,以前叫手印。

  1996年,浙江省建立了指紋庫和指紋識別系統。

  在刑警眼里,指紋是“證據之王”之一。

  老刑警當年就是把現場指紋提取后,做成一張張一只手大的小卡片,“用油墨印上去的”,他們將卡片整合起來做成冊子,保存在“指紋庫”中。要比對指紋,技術人員就要跑到“指紋庫”,一張張翻來覆去地看,長年累月地翻找,很多“指紋冊”上的油墨都褪色了,當時鑒定一枚指紋少則幾天,多則數十天。

  ↑當時看指紋是這樣的

  那些冊子,就是如今“指紋庫”的“鼻祖”。

  現在,浙江警方已初步建成一個龐大的現場勘查信息系統,而且還是AI智能比對,只要輸入指紋信息,就會像戰勝人類棋手的人工智能阿爾法狗(圍棋)那樣工作,識別精度不斷提高,識別率在80%以上。

  指紋是我們的“人體身份證”,在那些年代已久的命案積案中,它成了指認兇手的鐵證。

  ↑ 原始“指紋庫”

  ↑如今的指紋庫

  2007年1月4日,杭州下城區石橋鎮楊家沁苑一住房內發生一起命案。被害人李家興系舊貨市場攤主,被人捆綁后用刀殺害在該房屋內。

  2017年8月23日,刑偵總隊指紋室技術員張璐熠發現,當年現場留下的指紋,可能是江西籍鄧某的。杭州警方在桐廬一家燒烤店抓住了他。

  鄧某作案時,才22歲。他交代,殺人后,他逃回老家躲了兩年,后來又偷偷到杭州打工,逃亡的10年里他隱居般生活,但指紋比對讓他無所遁形。

3

“人像比對”技術開始廣泛運用

  以前,勘查現場時,有個像攝影師的人拿著“海鷗”相機全方位“咔嚓咔嚓”,他們叫刑事照相技術員,與攝影師不同的是,他們要“拍攝看不見的東西”。

  現在,刑事照相技術員已經進階為“視頻偵查員”,他們已不用去“暗房”沖照片,他們可以現場“立等可取”,所有現場拍的照片、視頻都在現場馬上進行處理,便攜式非線性視頻編輯器、筆記本和硬盤是標配……

  從1998年到2007年,視頻偵查越來越成了大要案專案組的“小秘書”,一批疑難大要案件,都離不開它的神助攻。

  2007年2月4日,臺州市黃巖區發生特大縱火案,致17人死亡,在案件的定性、偵查、取證等環節中,視頻偵查技術起到了關鍵作用,浙江警方在全國首次推出“十大戰法”,形成視頻偵查技戰法體系,是一次對傳統偵查模式的創新變革。

  如今,“人像比對”普及到連小區門口都可以刷臉進出,這一被廣泛運用的“人像比對”技術,早在3年前,浙江警方開始琢磨研究了,也是在全國最早研究的。2016年8月,浙江警方憑此“秘笈”,抓獲漂白身份25年的逃犯錢某。

  刑偵總隊視頻偵查技術員通過對錢某25年前的人像照片多次反復處理和比對, 發現湖北五峰縣一個姓林的男子與錢某很像,省廳、溫州、樂清等地組成追捕小組在湖北五峰縣抓獲錢某。這是浙江利用“人像比對”抓獲的第一個命案逃犯,由此開啟了“人像比對”技術在破案中的普及應用。

  全省第一起用人像比對技術抓獲的命案逃犯

4

專門對付塵封懸案的高手——DNA

  1995年,刑偵總隊建立浙江第一個DNA實驗室。

  ↑1995年成立的DNA實驗室

  現如今,DNA實驗室像一個高科技設備的展示區,基因分析儀、擴增儀、自動工作站、顯微切割系統、測序儀……光聽名字,就感覺很“高大上”。

  ↑ 現在的DNA實驗室

  這個DNA實驗室代表著全國DNA技術的最高水平,參加1項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參加完成2項行業標準的發布,完成了1項浙江省重大科技項目,承擔著8項浙江省政府、公安部與公安廳立項的課題研究。

  我們之所以長成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人,是DNA起著作用。它也是犯罪現場的“證據之王”之一。

  ↑以前的DNA比對圖

  2017年8月,被稱為“湖州第一懸案”、 22年前發生在湖州織里的滅門慘案,就是通過這一技術最后確定了兩個兇手,而他們在逃亡的22年里,早已改頭換面,一個成了作家,一個成了公司副總。

  DNA還被用到更多領域,比如尋親。今年六一,刑偵總隊、杭州刑偵支隊和都市快報社在武林廣場舉行大型公益尋親活動,為幾百名尋親者采集DNA,目前已為3位尋親者找到失散親人。

5

古老的職業新的行頭

  法醫就是古代的“驗尸官”,比如南宋的宋慈,被稱為法醫界的鼻祖,他寫的《洗冤集錄》是最早的法醫學著作。

  以前,法醫最揪心的是工作環境:當時,很多地方沒有專門的解剖室,案子一發,法醫當場開工,板凳架木板,水盆接水,手工顱開鋸,痕檢技術員就給搭檔“打下手”,幫著遞刀。

  現在,法醫們腦洞大開,不斷把各種高科技元素融入枯燥的解剖工作,有的解剖室跟工業4.0理念一樣,“全程透明化”,語音識別、電子機械臂拍照、遠程會診……

  ↑華東地區最大的解剖中心

  目前,浙江有了華東地區最大的解剖中心——寧波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的解剖室,還將引進 “虛擬解剖室”,法醫解剖時可以不動刀,而是用影像學數據模擬重建,用各種數據“解剖”和分析。

  ↑海寧刑偵大隊的解剖室可視化

  海寧刑偵大隊的解剖室,還用上了“人工智能”助理,原來法醫解剖時,需要幾個助理,要有人負責照相,有人負責記錄。現在,在海寧解剖時,主刀法醫邊解剖,邊說話,后臺實時記錄,自動生成尸檢記錄,解剖室和指揮部連線,第一時間會把解剖情況傳遞,辦案民警再也不用守在解剖室門口了。

6

微量物證鑒定

  微量物證,是指能夠證明犯罪的微小的物質材料或痕跡,很多我們看得見的或看不見的:比如纖維、涂料、油脂、金屬等工業制品;泥土、煤炭、礦物、木屑等自然非生物;還有毛發、微生物、花粉、苔蘚等動植物,都屬于微量物證。

  李昌鈺博士辦過的案子中,有一起碎木機殺人案就是靠微量物證破的,被害人被碎木機完全碎尸拋尸,就是靠著從湖里打撈出來的幾千根頭發、幾十片碎骨、一根腳指頭和幾個牙齒,確認被害人身份,最終才將她的丈夫定罪。

  通過微量物證鑒定來斷案,是警方提升破案力的新“增長點”。

  ↑化學分析室

  ↑氣相色譜儀

  ↑氣質聯用儀

  20世紀90年代末,刑偵總隊成立理化實驗室。當年就破了一起持槍搶劫案。

  ↑離子色譜儀

  ↑熱重熱差分析儀

  ↑氣質聯用儀-毒物毒品檢測

  現在的微量物證鑒定,運用更廣了,比如通過頭發絲檢測出6個月前是不是吸過毒,甚至可以識別警方在不同毒品案中查獲的毒品,是不是來自同一批次。

7

對付新型犯罪的“冷兵器”

  現在,電信網絡詐騙、網絡賭博、網絡販槍等新型網絡犯罪案件持續高發。

  電信網絡新型犯罪,往往是沒有現場的。“蛛絲馬跡”也都躲藏在縱橫交錯的網絡中。

  電子物證勘查設備,仿佛是“二次元”世界里的 “冷兵器”,在虛擬世界削鐵如泥。

  電子物證勘查技術甚至還可以讓被毀壞的證據復原顯現。

  2014年7日5日下午5點多,杭州一輛7路公交車途經東坡路與慶春路交叉口時,車內起火燃燒,事故造成30多人受傷,其中重傷15人。最后就是通過電子物證技術成功復原了公交車當時的視頻監控,還原了案件真相,抓到了兇手包某。

8

警犬的搭檔還有電子眼、無人機等

  20世紀80年代初,浙江省公安廳警犬基地成立,第一批警犬馴導員上崗。當時正是日本電視劇《警犬卡爾》在中國熱播。

  ↑第一批警犬訓導員盛建

  如今,警犬基地有1000多只警犬,警犬的服務領域也拓展到全警種,防爆、巡邏、搜爆、搜毒、搜血、搜捕、搜索物證、搜救等。

  現在,警犬的搭檔除了馴導員以外,還有“電子眼”和“無人機”等。2018年,杭州女學生被害案,蕭山警犬“馬六”發現了犯罪嫌疑人換下的衣服,民警根據衣服特征利用“電子眼”,通過視頻偵查圈定了嫌疑人的去向,最后抓獲兇手。

  在山林搜捕搜救時,出現過千人搜捕搜救的大場面,衢州警方在全國首創讓無人機與警犬協同作戰。

9

戳破戲精上身嫌疑人的測謊技術

  20世紀90年代末,省公安廳引進測謊技術,第一代測謊儀,就像大音響功放那樣的“黑磚頭”,而當時測謊在全國來說,也是個新鮮事物,國際交流幾近于零,大家都靠自己摸索。

  1997年秋天,溫州華僑飯店發生一起盜竊案,飯店保險柜里的3萬元不翼而飛!

  測謊儀在那會,就像現在的人工智能AI一樣,是“黑科技”,人稱“浙江測謊第一人”的刁松齡(現在是打擊電信網絡新型犯罪專家)圈定了三個人,他們都是門童,都知道保險柜位置,都在不經意間知道了保險柜密碼,都知道保險柜里存有3萬元現金。

  刁松齡在對那些像迷宮一樣的測試圖譜分析后發現,最可疑的人是門童方某。民警再審訊時,他承認是自己拿走了3萬元。

  現在,嫌疑人也很狡猾,測謊時,往往戲精上身,“會偽裝出相應反應”,測謊技術就像是戳破氣球的那枚針。

  對辦案來說,測謊結論是一種偵查線索,是一種偵查方向。

  如今在一些民事案件的辦理中,也引進“測謊”技術,測謊結論將給法官提供一些判斷的科學依據。

10

識別聲音的神秘紋路

  聲音除了有語調,還是有紋路的,像每個人的指紋一樣獨一無二。

  在鑒定專家眼里,語譜儀的顯示器上,那些跳動的頻率就是解讀案件的密碼。

  ↑聲紋鑒定

  比如這段錄音是不是被人剪輯過,是不是原聲,有沒有被處理過……這些在語譜儀下,都暴露無遺。

  文件檢驗,是門古老的刑事技術,最早的就是筆跡鑒定,比如以前間諜用隱形藥水寫的“密信”,在上面涂上藥水,即刻顯現。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文檢技術用來“鑒定發票、糧票等票證是不是作假”,那時候,放大鏡是文檢技術員手上的標配。

  現在,文檢技術應用更廣了,經濟犯罪案件中,合同有沒有造假,“套路貸”案件中,“借款合同”是不是嫌疑人設下的“套路”——空白合同上后期做了變更還是陰陽合同……而技術員的裝備,也從放大鏡升級到各種多波段光源和高端顯微鏡。

11

“無中生有”的模擬畫像

  模擬畫像這門技術,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把人像畫在懸賞令上,掛到城門口。

  2000年左右,浙江警方開始推廣模擬畫像技術。

  蔡鴻鳴是浙江最早從事模擬畫像的專家。“以前沒有監控,畫模擬畫像都是根據目擊者描述來畫的,以素描為主”。

  進入20世紀90年代,有了畫像拼圖,“各種眉毛、鼻子、嘴巴”等存在“數據庫”里,根據目擊者描述,對應地找到各種型號,最后拼成一張臉,有點像我們現在玩的拼圖游戲。發展到現在,有電腦模擬畫像和手工模擬畫像,“手工畫像,因為是一個輪廓,給人想象的空間更大”。

  現在,模擬畫像和視頻偵查完美結合,有時,視頻中只有模糊的人影,這時需要有經驗的模擬畫像專家出馬,他們對人的五官、神態細節上的捕捉,已經到了“X光”的程度,在手中畫筆的“加持”下,那個模糊的影子就變成生動的“相片”,出現在紙上。

  2012年11月11日傍晚,嘉興市區禾興南路越王珠寶店發生搶劫案,一名蒙面男子持械搶走店內各種黃金飾品總質量2600多克,價值100多萬元。

  蔡鴻鳴辨析“人影”的表情、神態和特征,最后畫出了畫像,結合其他信息,警方最后鎖定遼寧海城的周某,同年11月30日,在遼陽抓到了他。

  ↑模擬畫像

  如今的人像比對技術和模擬畫像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那些逃亡很多年的在逃人員,往往出逃時還很年輕,警方手上往往掌握的也是他們以前的照片,這時,需要模擬畫像專家實施 “變老術”,“把他們畫老幾十歲,接近他們現在的樣子”,然后再根據人像比對,發現他們躲藏的蹤影。

  破案是每個刑警的使命

  那些沒破的“冷案”

  是他們心里的隱痛

  隨著刑事技術

  大數據等科技手段越來越先進

  真相最終會到來

標簽: 刑事技術;警犬;指紋;人像;警方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張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 臺州頻道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