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9月3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徐子淵)踏過玉環楚門老街的青石板,從老城出來跨橋而過,入了一座島,也是一個城——楚洲文化城。
2013年,楚門啟動楚洲文化城改造提升工程。當年7月,楚門以購買服務形式引入社工組織,天宜社工服務社(以下簡稱“天宜”)入駐修繕一新的楚洲文化城。綠水依依環繞這小島,島上因為天宜的到來,正發生著一場“化學反應”。
六年多的時間,楚門鎮借文化城這個圓點,以天宜的服務為半徑,畫成一個完整的圓,覆蓋了整個楚門。
玉環市楚門鎮 應軍 攝
公共服務 專人專事
在楚門,提起天宜很多人都說到這么一句話:天時地利人和。天宜在楚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并不是意外,而是水到渠成。
有著630多年建城史的楚門,是全國千強鎮,也是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市場經濟繁榮,外來人口眾多,最多時占全鎮常住人口的60%。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的融合、本地人需適應城市化進程等等,各種民生訴求不斷提出,各類社會矛盾也逐漸暴露出來,基層社會治理的任務更重、難度更大。
為此,楚門鎮借鑒各地先進經驗,組建了以香港、廣州等地經驗豐富的社工及本地社工專業畢業的優秀大學生為骨干的服務團隊,以“扶助弱者、服務居民、重建社區、和美社會”為宗旨,參與社區管理和公共服務,為本地居民尤其是弱勢群體提供具有針對性、人性化、專業性的社會公共服務,旨在讓“專人”做“專事”,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改變以往無所不包“無限政府”尷尬的局面。
“我們希望更好地為楚門的每一位群眾謀福利。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發現,政府作為公共服務的單一提供者,已經很難滿足群眾越來越多元的公共服務需求。”楚門鎮鎮長葉蘭美表示天宜發展的過程也是他們探索基層減負的新路徑。
2013年,楚門鎮建立向天宜等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機制,扶持社會組織發展。當年撒下的一顆小種子,雖有政府大力支持,但誰也沒想到它會在短時間里長成大樹。
回過頭再看,葉蘭美笑言:“以前,我們總是站在政府的角度考慮,群眾需要什么,給予什么;天宜的出現,讓政府從臺前轉向了幕后,真正引導群眾表達他們的內心意愿,逐步打造了一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天宜推出的長者服務
扶助弱者 服務居民
走在楚門老街上,天宜長者服務部的鄭高炳正細數著老街上需要服務的老人,“大概十六七戶,都是孤寡老人或者低保戶。我們每周敲門入戶,幫他們做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兒。”
從老街上拐進一條只容一人通過的小道,這是臺風“利奇馬”過后鄭高炳第二次去陳熾英老人家了,“阿婆、阿公無兒無女,平時去得就多。這次臺風吹壞了一部分屋頂,要再去看看,跟跟緊,早些修好。”
看到鄭高炳,陳熾英一邊說著“高炳,你又來看我們啦”,一邊忙著把他領進家門。老人拉著鄭高炳絮絮叨叨說著他們的日常,鄭高炳就這么靜靜聽著,不時叮囑老人幾句,臨走前還檢查了一遍老人是否記得自己的電話號碼。
長者服務只是天宜成立后開展的一項內容,目前天宜在楚門鎮開展包括公共文化、兒童青少年、義工等8個服務領域共計29類服務內容。
天宜通過與政府建立常態化的協調溝通機制,充分調動和利用政府的各種資源,通過建立行之有效的“社工+義工”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組建了一支1400多人的志愿者隊伍。還通過“互聯網+黨建+服務”的方式,開展“黨建社工邦”,收集鎮屬各支部的信息進行專業化分類,發動黨員干部帶頭提供精準服務。通過“黨建社工邦”這一載體,楚門鎮黨員志愿服務氛圍日益濃厚、服務質量日益提高、服務水平日益專業,推動黨員義工化、服務專業化、社工黨員化。在做好服務的同時,天宜還攜手鎮紀委定期開展典型案例宣教、村(社區)干部廉潔履職“負面清單”二十條及村級小微權力清單流程圖巡回展等,共同探索農村基層綜合治理新途徑,切實改善了基層黨群干群關系。
同時,天宜面向青少年開設了30多個興趣班;面向老年人舉辦日常免費體檢、定期健康教育、各類體育健身等活動;面向小鎮所有居民舉辦傳統節日文娛活動以及開展的文藝團體活動、文體娛樂活動等。
“從剛開始的青少年服務,到長者服務、家庭綜合服務、社區重建、社區矯正和義工服務。我們一步步推開,確保讓群眾感受到我們真的是在服務他們,為他們帶來幸福。”楚門天宜社會工作服務社負責人裘威巍表示,各項服務的開展有效緩解消除家庭和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讓群眾的幸福感不斷提升。
重建社區 和美社會
要說起天宜的好,藍天小區業委會主任林甲輝不帶喘氣兒能說上好久。“說實話,沒有天宜的幫助,我們這還是原來那個走在垃圾上的小區。”
藍天小區建于2001年,是楚門鎮最早的商品樓小區,也是當時楚門鎮為數不多的新建高檔住宅小區。然而,由于無物業、無業主委員會,小區一直處于無序的狀態:垃圾無人處理、綠化帶雜草叢生、偷盜事件時有發生。雖然占據著楚門鎮中心的好位置,但卻因為小區臟亂差的環境,不少住戶都不愿在此居住。
2015年,在楚門鎮政府指導下,天宜社工正式介入藍天小區的社會重建工作。短短幾年時間,藍天小區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業有了,業主委員會有了,小區面貌也變了,如今都要開始二期的立面改造、綠化亮化改造了。林甲輝樂呵呵地說著:“這要在從前,想也沒想過小區能變得這么好,而且還在變得更好。”
通過這樣的社區重建服務,天宜廣泛動員居民全面深度全程參與,提升自我組織、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力爭做到讓居民自己辦成一場活動、管好一個社團、建好一個小區。同時,為居民提供“菜單式”的社會服務,使居民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滿足,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越來越多的商家和愛心人士加入天宜,做起了愛心事業,形成了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共同為建設和美社會獻策獻力。
六年多時間,天宜從只有1名持證社工、4名工作人員的5人團隊,發展到了有21名持證社工,共45人的社工團隊;聚攏了在冊活躍義工788人,兒童青少年會員1184人,長者會員153人,社區社會團體28個,他們組織過39次200人以上的大型活動,服務總人數超過50萬……
變化,就在時間中一點點顯現,有群眾的,有天宜的,也有整個社會的。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