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市塢根鎮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二師的誕生地,被譽為中國東部的“延安”。拼搏于大山滄海,鍛煉于烽煙戰
溫嶺市塢根鎮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二師的誕生地,被譽為中國東部的“延安”。拼搏于大山滄海,鍛煉于烽煙戰火,新中國成立70年來,塢根人勇于破難,不斷尋求新發展,如今,這里的紅色經濟發展得紅紅火火,“紅色故事”越講越精彩。今天的《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我們一起來看塢根《東部“延安”紅色濃》。
毛海挺 攝
紅色旅游方興未艾
天氣漸暖,塢根迎來了旅游旺季。這天,來自椒江、路橋的300多名師生走進塢根“紅軍谷”,穿上紅軍服,體驗了穿越繩網、浮樁橋、單扶單索等拓展項目。別樣的體驗,讓孩子們對紅軍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玩了這些游戲,挺刺激的,讓我體會到紅軍不畏艱難、迎難而上、勇敢的精神。”學生王博洋說。
作為塢根發展紅色旅游的重點項目,“紅軍谷”素質拓展基地主要以紅色精神為教育背景,開展黨員干部培訓和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游客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有2千多人。
“紅軍谷”紅色素質拓展基地負責人王紹宏介紹:“紅色元素貫穿活動全程,我們希望通過紅色教育,給游客一些深刻的啟發。”
碉樓
戰斗舊址西山關廟
錘煉于戰火硝煙
1930年,當時的溫嶺縣委和臺州中心縣委在塢根鎮成立塢根游擊大隊,同年擴編為紅軍第十三軍二師。紅二師前后經歷了50多次戰斗,為浙南根據地的創建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也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曾經的戰火已經遠去,但紅色精神卻留在塢根人心中從未褪去。塢根三面環山,一面瀕海。新中國成立后,為改變一窮二白的局面,塢根人民圍墾造田,興建水庫,不斷擴大耕地面積。1966年8月,塢根更是打響了規模最大的圍海造田工程——“八一塘”圍墾的戰斗。當時僅有15歲的潘昌東也參與了這一場奮戰。
潘昌東說:“做圍塘的時候是看潮水,比如早上兩點鐘潮水退下去了,我們村里都有吹號的人,號吹起來‘兩點鐘起床’吃了飯馬上去。真的很辛苦,起早貪黑,就是一種紅色文化精神,鼓勵我們把‘八一’圍塘搞好。”
經過塢根人的艱苦奮斗,1974年9月,“八一塘”建成,全塘可耕面積3350畝,有效改善了當地人的溫飽問題。80年代初,小塢根嶺隧洞開通,徹底改變了塢根交通閉塞的狀況。
陳建明 攝于2008年
2003年以來,隨著“千萬工程”的深入推進,塢根鎮村面貌得到持續改善,人民生活條件不斷提高。為傳承紅軍精神,近年來,
塢根因地制宜發展紅色產業,修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二師革命烈士陵園,修繕紅軍井、紅軍臺門等革命遺址,推出了多條紅軍革命文化精品旅游路線。走進這條全長3.5公里的紅色文化長廊,仿佛讓人重回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溫嶺市塢根鎮宣統委員葉偉建:“前面一些內容都是我們國家新中國成立以來重大的歷史節點,重大事件的展示,提醒著我們今后塢根人要沿著我們革命的道路繼續前進。”
70年歲月如歌,70年賡續奮斗。昔日窘迫的塢根已改變了容顏。而今的塢根全力激活“紅色基因”,用好用足“紅色資源”,鉚足勁兒打造紅色旅游金名片。
鄉村旅游蓬勃發展
紅色資源的開發,激活了鄉村游。塢根借勢打造一村一品景區村莊,發展全域旅游。在被評為“浙江省休閑旅游示范村”的花溪村,村里通過村落景區建設,修復古民宅、古祠廟,引進時光郵局、手工陶瓷等文創產業,游客絡繹不絕。
游客沈福林說:“朋友介紹過來的,朋友說這里玩的弄得挺好的,環境也弄得挺干凈的,因為這里山好水好就過來看看。”
毛海挺 攝
“現在變化挺大的,以前在別人印象中,塢根是一個小地方,就是小小的鄉下,現在塢根發展全域旅游,村莊引來了很多外來游客。我最忙的時候一天能接四五個團,有兩三百個游客。”花溪村村民、地接導游潘潔說。
目前,塢根鎮已創建A級以上景區村莊6個,吸引社會資本3000多萬元,一批鄉村旅游項目建成投用。2018年,塢根共吸引游客30萬人次,比2017年翻兩番。未來,圍繞“濕地漫生活小鎮”的發展目標,塢根將進一步整合紅色資源,建設鄉村全域旅游示范基地,進一步讓資源活起來、環境靚起來、村民富起來。
毛海挺 攝
毛海挺 攝
溫嶺市塢根鎮黨委副書記李義表示:“我們要把塢根紅色文化繼續發揚下去,我們現在提出一個口號‘一次塢根行,一生紅軍情’,結合塢根的紅色文化,同時依托臺州市黨員教育基地這個平臺,讓群眾到這之后既感受了紅色文化,傳承紅色文化,同時又感受到鄉村振興成果。”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