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鮑人全在喂養土雞。
在天臺縣三合鎮下澗溪村的后山于自然村,有一位身殘志堅的養雞大戶,叫鮑人全。他今年63歲,養雞12年,在當地小有名氣,大家都喚他“老鮑”。
這段時間來,老鮑一直憂心忡忡。不是因為土雞的成長問題,而是因為養殖場面臨搬遷,場內的2000多只小雞和4000只成熟土雞得盡快找到銷路。
雙眼失明后曾幾度輕生
鮑人全是個勤快人,做事果斷利索。早年掙了些錢,一家人日子過得還算不錯,然而命運卻總愛開玩笑。
1984年,老鮑在天臺縣平橋鎮石礦鑿石時,右眼因受傷直接失明。禍不單行的是,轉行經營橡膠廠后的2003年,他在維修機器時不慎被機器的液壓油再次傷了左眼,至此雙目失明。
女兒鮑敏秧說,父親一直是個非常要強的人,失去雙眼幾乎要了他的命。“好幾次他爬到窗戶邊想輕生,幸好都被
攔下來了。”
她說,失明后,父親便覺得自己是一個“廢人”,尋不到繼續生活下去的意義。
在家人的不懈鼓勵下,鮑人全強忍失明的悲痛,制定了“囚徒計劃”,每天將自己關在擺滿東西的房間里,鍛煉聽覺、尋找方向。
走出陰霾再次創業
聽覺能力的提升,讓鮑人全慢慢走出了失明的陰霾,重拾創業的激情。2007年,他帶著僅剩的1800元錢,回到老家養雞。
籌得養雞場啟動資金后,他承包了村里50余畝土地,并購買了江西泰和烏雞苗以及必要設備。
由于缺乏養殖經驗,鮑人全的養雞之路充滿坎坷,禽流感、雨雪災害、滯銷等接踵而來,但他克服困難硬是堅持了下來。
“我這個‘黑眼人’,能回家養養雞給家里做點事,也是一種福分。”每當談到“眼睛”一詞,鮑人全的嘆息中多了許多滿足。
雖然雙眼看不見,但鮑人全始終堅持自己喂雞。“別的也做不了什么,我老伴兒確實比較辛苦。”他告訴記者,自己每天凌晨兩三點鐘就得起床,憑著記憶稱料、攪拌、投喂,忙好就七八點鐘了。
遇到天氣好時,他還和老伴一起上山清理雜草,培育果樹。“雖然看不見,但是力氣還是有的,我老伴兒就是我的眼睛。”
面臨搬遷,急尋銷路
鮑人全堅持原生態飼養,除了每天定時喂食玉米、雜糧外,其余時間土雞都是滿地扒草找食,完全是農村放養的模式。
放養雞的品質好,在時間和喂養成本上要高很多,自然也比普通圈養雞的市場價格高出一些。“我們的雞長到2斤左右時還屬于嫩雞,一般都等到再大一些才投入市場,但大批量出售,市場很難尋。”鮑人全介紹。
因為養雞場位于蒼山產業園,面臨搬遷問題。目前在養的4000余只成熟土雞和2000余只小雞如何盡快找到銷路,讓鮑人全挺著急。
“之前銷售渠道比較單一,為城區幾家菜市場的攤主供貨,但主要靠零售為主。”
“希望能早點賣出這些土雞,也算了了一樁心事。”鮑人全的兒子鮑天吉告訴記者,6個月內的土雞25元/斤,一年上的土雞35元/斤,土雞蛋2元/個。
如果您想嘗嘗這放養雞的美味,也想幫幫老鮑的話,可以直接前往三合鎮上王村鮑人全養殖場選購,也可以聯系鮑人全本人15555988195,或他的兒子鮑天吉18321712182,女兒鮑敏秧13616763310。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