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圖片
近日,杭州夏衍小學一名五年級學生寫的一篇《臟話風波》引起了不少人關注。該學生在文中記述了班級里發(fā)生的一種不文明現象——講臟話的同學越來越多,班主任為遏制此類現象,煞費苦心,與學生“斗智斗勇”。
說臟話,是某些孩子的通病。那么,這類不文明現象是從何而來?它又是怎樣蔓延呢?記者對此進行了一番調查。
“出口成臟”令人憂
清明假日期間,因為作業(yè)寫不來,路橋區(qū)路北中心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可可(化名)和媽媽徐女士吵了起來,隨口說了一句臟話。徐女士聽到后火冒三丈,小小年紀居然學會了說臟話,當下就教育了可可。
平日里乖巧可愛的女兒為什么學會了講粗口,可可媽心生疑問。幾次詢問女兒后才得知,是從班級里的男孩子口中學來的。“聽到后就狠狠教育了她一頓。”徐女士嘆了口氣,可可雖然才三年級,個子已經比班級里的女孩子高出半個頭左右,座位也只能安排在教室里靠后的位置,身邊的同桌幾乎都是男孩子。
“可能是身邊男孩子太多了,調皮搗蛋的也多,才會被影響了。”徐女士說。
五年級的小胖(化名)曾因為家庭聚會被家中長輩說了幾句而爆出粗口,小胖的姐姐張女士在一旁看不下去就批評了他幾句。
“弟弟大約是從四年級開始說臟話的,也許是當初從高年級學生那學來的。”張女士表示,現在高年級小學生講臟話現象頗多,“也有部分原因是來自于網絡,不過在家里說得也不多,教育幾次,他說得就少了。”
只能以批評為主
那么,低齡兒童在校內講臟話現象存在嗎,老師都是怎么處理呢?記者就此采訪了我市幾名班主任,他們均表示講臟話的學生不少,發(fā)現后多以批評、指正為主。
在椒江區(qū)人民小學六年級班主任丁建軍眼里,孩子們天真無邪。但在采訪中,丁老師特地在班中做了個小調查,意外發(fā)現孩子講臟話現象還挺嚴重。“基本上當著老師面不講,其他場合會說。”丁老師說,一般到了三四年級開始多起來。
“大多是模仿、無意識的,以為講臟話很帥、很牛。”丁老師解釋,大多數孩子無法辨識是非好壞,以為說臟話很時髦。“多以嚴厲口頭批評為主,并沒有具體的懲罰措施。”丁老師說,接下來,針對此類現象會積極引導學生,要他們少接觸網絡上不良的信息,也會與家長多溝通,為孩子營造文明的家庭氛圍。
據椒江區(qū)洪家街道兆橋小學三年級班主任王老師觀察,講臟話的孩子是不分學習好壞的。“好學生也會偶爾講臟話。”
椒江區(qū)章安中心校五年級班主任楊老師透露,她的班級由46位學生組成,但講臟話的孩子并不多。“講臟話的孩子大多是比較調皮,基本上以男生為主。”楊老師說,班級里的班干部或者是其他同學會對講臟話的同學進行舉報,老師再進行批評教育。
此外,三門縣橫渡鎮(zhèn)中心小學班主任王老師則認為,如果孩子們一旦學會了講臟話,就很難改正,一旦情緒上來就會冒出臟話。
成因復雜,適當干預
臺州醫(yī)院心理衛(wèi)生科主任醫(yī)師陳文澤表示,低齡兒童講臟話的成因復雜。
“一方面是來自于家庭內部或者是他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所遺留下的不干凈的語言習慣,會以較快的速度影響到孩子身上。”陳文澤說,如今互聯網發(fā)達,不少社交媒體及網絡平臺上的不雅語言也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帶來影響。另一方面,部分兒童的心理發(fā)育過程及不良情緒應對方式等內在原因也會導致其產生此類現象,如引起對自我的關注及宣泄憤怒等負性情緒。
“如果這些算是‘正常現象’的話,還存在著一種病理情況,屬于病理性,叫‘Tourette綜合征即抽動-穢語綜合征’,常見于學齡期兒童中的發(fā)聲與多種運動聯合抽動障礙,需要專業(yè)醫(yī)生專業(yè)治療。”陳文澤解釋,一般來說,男性、單親家庭、養(yǎng)育方式缺陷及自我控制不良的兒童更容易說臟話。
針對家中或者班集體中有講臟話現象的孩子,陳文澤建議,家長或者老師們需要第一時間告知其不能說臟話,養(yǎng)成尊重他人的良好習慣。同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積極為孩子們營造文明的語言環(huán)境,幫助孩子們合理宣泄負能量。“若發(fā)現嚴重者,可采取適當行為加以干預,正確應對孩子的早期叛逆現象。”陳文澤說。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