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0日,浙江援疆7名“最美教師”走上了由教育部和央視主辦的尋找“最美教師”熒屏,成為全國唯一一支獲獎的教師團隊。
自2010年新一輪對口援疆以來,我省大力實施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援疆工程,選派一批又一批優秀教師到新疆阿克蘇地區支教,實現了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全鏈條”幫扶。
今年,我省選派的1000多名援疆干部人才中,三分之二是教師,人數規模位居全國援疆省市第一,涌現了一批像“天山雪松、戈壁紅柳、沙漠胡楊一樣扎根邊疆”的優秀教師,他們把理想信念化作前進“燈塔”,照亮了邊疆師生前行的道路。
以文化人 搭建橋梁
在烏什縣,大人小孩對“霜兒老師”的聲音一點兒也不陌生——她的聲音從課堂傳到了縣城里,全縣都能聽到她讀課文、講故事。
來自衢州的陳霜老師,擔任烏什縣第三小學語文老師。教學中,她發現學生們因為語言不通,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一次,她用富有童趣的聲音給學生們講故事時,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于是,她決定每天在家長微信群里給學生們講故事,鍛煉孩子們的聽說能力。
為完整地推送故事,陳霜申請了名為“霜兒老師”的微信公眾號,并推送了首個童話故事。沒過多久,她又到烏什縣電視臺錄制課文朗讀,在全縣播放。在陳霜的努力下,孩子們漸漸喜歡上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班級語文平均分從32分提高到67分。
讓新疆的孩子愛上普通話、愛上傳統文化,這是不少援疆教師的心愿。浙江外國語學院中文系副教授顧大朋,援疆期間是阿克蘇教育學院“雙語教師能力提升工程”小學漢語2班的一名教師。在教漢語課的同時,她利用自習課教國學、誦經典,“只有通過學習經典,才能讓各族人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擁有最好的認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最好的傳承。”
來自采荷二小的老師毛建和,把自己當作一支“杠桿”,依托杭州市援疆指揮部的組織力,把“互聯網+”作為支點,運用“空中絲路課堂”,撬動了后方優質資源——阿克蘇孩子與杭州、香港孩子同上一節課……一年半來,阿克蘇市義務教育段開展“組團式”援疆活動20余場次,開辟“空中絲路課堂”15場次,培訓全市40余所中小學骨干3000余人次,并通過網絡直播惠及1.7萬余人次。
對癥指導 幫扶提高
初到阿克蘇,戎驍的心情是沉重的。他的榜樣——寧波援疆“最美教師”姚仁漢突然離世,然而,當他走進庫車二中,學生中仍流傳著姚老師語錄……這份銘刻人心的光芒,令戎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2017年3月,包含戎驍在內的15位寧波援疆教師,與庫車二中教師以“導師和學員”的形式結對子,這意味著,寧波援疆老師不僅有自己的教學任務,而且要做好“傳幫帶”工作。 庫車二中的一些老師有良好的專業背景,但缺乏實際的課堂教學經驗,戎驍等援疆教師指導他們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并且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創建了阿克蘇首個幼教名師工作室——“青禾”的嘉興援疆教師陸勤娥說,“紅船領航”計劃在南疆已經落地生根,幼教科研種子經過雨水的澆灌,定會長成參天大樹。
2017年2月,浙江工業大學教授胡斌武來到新疆大學科技學院阿克蘇校區工作,先后參與協調、組織了我省30余所高校89名高級職稱教師到新疆支教,阿克蘇校區成為援疆高校最多、人數最多、高級職稱最為集中的受援單位,創造了浙江省高教援疆的奇跡,也是國內教育援助的壯舉。
提高技能 帶動就業
“記得今年4月17日,從溫嶺市職業中等學校來援疆的王永江老師,帶著我們參加國賽的5名新疆學生從阿拉爾出發去浙江集訓,到達溫嶺已是20日晚上11時,住下已是凌晨1點半,隔天早上6時,又起來開始準備輔導了……”兵團一師阿拉爾職業技術學校學生趙祥不會忘記,在今年中職院校全國技能大賽中,他獲得了汽修機電項目的二等獎,這也是兵團教育在該項國賽中最好成績,“當我拿著獎狀跑著找到王老師時,我們都流下了開心的淚。”在大賽上展現實力的同時,也為學生們今后的職業生涯取得了敲門磚。
阿克蘇是我國著名的“長絨棉之鄉”。如何盡快提高當地職業教育的水平,在新疆培養一批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和產業工人,是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祝永志援疆期間一直在做的事情。
為了幫助學生增強職業崗位上的實際操作能力,祝永志籌建了“實驗實訓中心”,自費購買了40臺織物分析儀和2臺密度儀,滿足學生實訓操作的需要。不僅如此,他還與紡織工程系的同事一起攻破了300支長絨棉紡紗的技術難題。這項技術的應用將推動阿克蘇地區紡織工業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促進當地紡織產業的提升和發展。
總以愛心酬厚土,更憑文翼舞長空。“來了新疆,就要多作貢獻。”這是一批又一批援疆教師們的共同心聲,他們努力踐行著“為阿克蘇人民服務,為浙江人民爭光”的援疆諾言。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