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豬肉價連跌6月,養殖戶賣一頭虧三四百元
通訊員 葉蓮芝 祝曉強
去年9月市區豬肉價格為13.14元/斤,從10月開始逐月下跌,至今年3月已跌至11.02元/斤,這一路下來的跌幅達16.1%。
這是國家統計局臺州調查隊的最新一組數據。可以看出,近半年來,我市生豬養殖戶遭遇“寒流”。
根據市區價格監測結果顯示,豬肉價格已連跌6個月。今年一季度,生豬收購價已經跌破豬糧比價6∶1盈虧平衡點,由去年四季度的7.5元/斤下跌至目前的5.9元/斤左右,跌幅約21%。
為什么這一跌就是長達半年?如何才能讓養殖戶不再虧本養豬?
“出現生豬價格大幅下降的原因主要有生豬供給量增加、進口凍豬肉份額增加、活豬集中出欄、消費大環境的改變引起需求下降這四個方面。”調查隊價格調查處相關人士指出。
關于生豬市場,業內有個說法“一年行情好,兩年要爬坡,三年一個循環周期”。調查顯示,此輪豬肉價格下跌可能與2011年肉價飛漲,部分資本進入養殖業導致產能過剩有一定關系。同時,國外生豬肉的瘦肉比高,飼料、飼養成本低,而國內生產的生豬肉瘦肉比低,飼料、飼養成本高,不少肉聯廠大量使用了國外的凍豬肉,導致國內生豬肉用量減少。再加上,各地政府對禁養區的劃定更加嚴格,養殖場急需轉型,提前出欄,導致生豬擠壓上市,短期內增加了市場供應量。國家又在提倡勤儉節約,各地機關單位紛紛減少公務接待,民眾餐飲消費習慣相對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對豬肉產品的需求量。
這些觀點,也得到了臺州市生豬養殖協會會長、臺州春法畜牧公司負責人林春法的印證。
“價格高低主要取決于供求關系,現在整個行業產大于銷。”林春法認為,一是國家政策刺激養殖業發展迅速,導致產大于銷;二是從國外進口豬肉大幅增加,擠壓國內生豬市場。
林春法所在的合作社去年出欄生豬12萬頭。“去年總體略虧。”他坦言,今年就不太好了,“現在賣一頭要虧300至400元。”
“當前生豬價格低迷,養殖戶普遍面臨虧損,標志著養豬業可能進入新一輪的調整期。”調查隊價格調查處相關人士建議,有關部門既要調動養殖戶養豬的積極性,從根本上解決生豬生產、流通、消費和市場調控方面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又要做好預警與引導工作,防止一哄而上的快速發展,造成供需失衡的局面反復出現。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