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長廊里話“繁榮”
還沒走到文化禮堂,記者就被村口小路兩旁的宣傳墻面所吸引。加以提煉的二十四孝、十二節氣以及經典成語故事等內容,以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的方式在墻面上呈現,散發著濃濃的文化氣息。
“90年代以前,織麻帽在村里很常見。從事麻編的大多是中年以上的農村婦女,幾乎家家都有織帽人,每當農閑時節,掇一張小竹椅或小板凳,織個不停。她們能編織仿古車、馬、人像等圖案,具有很高的實用和欣賞價值……”文化展示廊里,65歲的張大爺帶著10歲的孫子漫步其中,一邊看展板,一邊講述過去的故事。
文化展示廊包括村史廊、民風廊、勵志廊、成就廊、藝術廊,它生動地展現了繁榮村的歷史變遷、人文故事、地域風情和鄉風民俗等。“有客人來的時候,這里就是最好的‘會客廳’。”文化禮堂管理員孫秀菊說,曾經只能在長者口中聽聞的繁榮村歷史名人傳奇故事、勵志故事,如今在文化長廊可謂一目了然,村民可以自豪地講給客人聽。
據了解,為了最大程度地挖掘村文化和歷史“家底”,去年上半年,何振世召集了一批對本村歷史、地理、人文等比較熟悉的村老干部、老鄉民,搜集各方資料,花了20天時間再現了真實的繁榮村。
夜晚的活動豐富多彩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文化禮堂豐富多彩的“夜生活”漸漸拉開了帷幕。廣場上,在舞蹈老師何敏的帶領下,50多個村民伴著音樂,踩著節拍,翩翩起舞。
何敏是繁榮村駐堂鄉村大使,也是村里的“舞蹈明星”,他曾在浙江省第五屆排舞大賽上獲得一等獎。在他的帶領和影響下,很多村民熱愛上了跳舞。不過,他這老師一開始可真不好當。“村民以前從來沒跳過舞,想學又覺得不好意思。”何敏說,村干部們只好“逼”著自己的妻子先學,漸漸地,跳舞便成了婦女們的“時尚”。
而在村民孫冬彩眼里跳舞還能“賺錢”。原來,她先前身體一直不好,腳涼、關節痛,每天吃藥,現在學會跳舞后身體也變好了,省下不少買藥錢,“現在一天不跳身體就難受”。
在文化禮堂的另一邊,籃球隊隊長周剛正和隊友在室外的燈光籃球場上打球,他在跑動中尋找機會,時刻準備將傳來的籃球投入籃筐中。每天晚上,籃球場上都會傳來熱鬧的叫喊聲和籃球拍擊聲,直到十點半燈光自動關閉才恢復寧靜。
而在古色古香的學習休閑吧里,喜歡安靜的村民們正坐在仿古椅子上細細品茶,與三五好友聊聊天。村民們從忙碌的一天中解放出來,放松一下自己,看看書、下下棋,享受悠然的夜晚。
讓村民成為文化活動的主人
“文化禮堂是村民自己的禮堂,只有激發他們的活力,讓他們成為文化的主人,文化禮堂才能真正成為有本之木。”何振世說,村里把講臺交給村民,把自主權還給村民,讓村民自己來管理。
在黃巖繁榮村文化禮堂,分管文化的村干部擔任理事長、管理員,各種各樣的興趣小組的組長,個個都是本村村民。安排什么活動,都是村民自己商量決定。
看看學習休閑吧3月的活動:1日是門球,2日是乒乓球,3日是圍棋,4日是太極拳……每天都安排了精彩的活動。
村民沈仁田今年62歲,是合唱團的副隊長。聊起合唱團沈仁田有說不完的話,他自豪地告訴記者,去年重陽節合唱團在臺州市農民合唱大賽上獲得銀獎。“我們是土生土長的農民,唱歌的技巧沒有科班出身的好,但每個人都認真學習,回家刻苦練習。”沈仁田說,那一個月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車上,都一直循環播放著《走向復興》和《陽光路上》兩首歌,抓住一切機會練習。
除了合唱團,沈仁田還參加了多個興趣小組,釣魚、下象棋等活動上都有他的身影。“我的活動我自己做主。”沈仁田說,文化禮堂給他搭建了這么好的平臺,他要好好將其利用起來。
記者手記
文化禮堂里有間陳列室,里面擺放了彩畫蛋、木質套娃玩具、木質鳥巢等各種繁榮村特色工藝品。其中玲瓏精致、千姿百態的彩畫蛋最引人注目。
彩畫蛋是以鴨蛋蛋殼為原材料,經去污、脫脂、消毒、潤色、烘焙處理后繪山水花鳥、飛禽走獸和仕女等圖案,有麥稈貼彩畫蛋、布貼彩蛋、刻畫彩蛋、鏡框畫蛋等200多個品種。據何振世介紹,上世紀八十年代彩畫蛋作為繁榮工藝品廠主導出口產品,暢銷德、荷、英、法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九十年代的時候因市場等原因,彩畫蛋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此次挖掘村文化過程中,彩畫蛋又重新勾起村民的記憶。目前,繁榮村正著手重拾彩畫蛋這門手工藝術,力求打造出一批精品,將彩畫蛋發揚光大。
我們期待彩畫蛋重新綻放光芒的那一天!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