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上午,蛇蟠島一角,海啊集團下屬三門縣三門灣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養殖基地一個塑料大棚的門“吱呀”一聲打開,探出一個腦袋,舉著一支溫度計:“26攝氏度吶!里面挺熱的。”
說話的是三門灣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利江。從2011年5月份開始建設,到去年年底完工,再到如今正式投入運行,許利江參與了養殖基地建設全過程。
因受養殖要求所限,我們沒有進入大棚參觀。站在門口,一股熱流撲面而來,大棚里是一個大池,池水清澈,底部的增氧設備不斷往上冒水花。許利江說,這是暫養池,水產品在這里長到一定程度后再放到交匯池里飼養直至上市銷售。“我們這個養殖方式叫設施化養殖,在養殖業界來說,是很先進的一種養殖模式。”
與有塘泥、土路的一般養殖塘不同,這里路面是水泥硬化的,塘里也是如此。每口養殖塘中央高高矗立一桿管子,邊上是一個黝黑的排污孔,排污孔上方是一個污水處理裝置,排污水時,水產品吃剩的餌料以及排出的廢料會被該裝置收集,不隨污水排出。海啊集團副總張坦嚴說:“這樣就能減少污染。”
這個養殖基地以養殖南美白對蝦為主,規劃總面積3000畝,目前一期539畝已建好投運。“我們目前投入建設資金8000多萬元,建成的72口養殖塘,年產值3700多萬元。”張坦嚴介紹,海水進入基地后,要經過沉淀、沙濾、凈化膜分離處理等工藝后用于養殖,養殖污水進入排水河經生態化處理后再排入大海。
“我們在排水河里投放貝類等具有凈化水體功能的水產品,并計劃在周邊種植具有吸附、凈化作用的紅樹林。”張坦嚴說,“經處理的養殖污水,完全可以達到養殖排放標準。”初步估算,這個基地日均處理污水7000多噸。
蛇蟠鄉黨委副書記陳紅琴曾多年從事水產養殖工作,如今依然關注業界動態。她介紹,目前三門縣水產養殖面積在8.5萬畝左右,蛇蟠鄉就有2.5萬畝,而設施化養殖在三門剛剛興起,目前不同標準的設施化養殖總面積僅為1000畝左右。“設施化養殖,對于破解如何解決養殖污水問題,是一個很好的探索和嘗試。”陳紅琴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