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臺縣經信、稅務、財政等單位的黨員干部來到坦頭鎮開展直通服務,為當地40多家汽車用品企業、商戶提供減稅降費、產證辦理等事項的指導,幫助企業主提振發展信心,增強發展動能。
自全面推行“五心”“媽媽式”服務以來,天臺縣依托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創新成立服務企業直通辦公室,整合經信、發改、國土、行業協會等46個單位資源,開通服務企業“直通車”,變“突擊式”的服務為“常態化”的服務,實現了企業服務“進一扇門、辦所有事”,激活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鏈。截至目前,該縣已為企業破解各類難題600多個、完成疑難產證辦理135件。
“綠色通道”直通入企
一邊是實施股改更換了企業名稱,一邊是訂單增加需搭建堆放產品的臨時棚,另一邊則是臨時棚不拆就不能辦理產證名稱變更,而產證問題又將影響到銀行貸款的續辦。這一系列連鎖的問題,把赤心實業公司累得夠嗆。
“這些疑難問題湊在一起,那就不是一個部門能解決得了。”天臺縣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主任肖益葉說,“這正是我們直通辦派上用場的時候。”
對于涉及多個部門的企業難題,該縣規定由直通辦牽頭,按照“一案一組”機制建立專項服務小組,第一時間赴現場與企業“面對面”分析會診,當場形成交辦單,明確具體流程、部門職責、完成時限。
很快,該縣住建、國土、稅務、審批等單位變“普通門診”為“專家會診”,它們找到企業,在聯合辦公中形成先予更名再補齊相關手續的解決方案。
在入企破難中,天臺按照“想在前、跑在前、做在前”的“三前工作法”要求,推動常規問題、共性難題與“疑難雜癥”的直通辦理。
股改企業“兩證合一”中的問題,是天臺39家優質企業反映的阻礙發展的共性問題。在縣直通辦找準、摸實堵點和痛點后,該縣主要領導出面牽頭協調研究,成立專項工作小組機制、出政策、給方案,打破常規,出臺不動產權登記優惠扶持政策,使這一歷史遺留難題得到解決。
“分類施策”保障發展
計劃總投資20.5億元的創新中心項目是全縣“六大中心”之一,項目申報審批只用了14個工作日,其中10天為公示期。縣行政審批局局長姚峰說,我們推行模擬審批,企業在取得土地后3天內就拿到了人防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
創新中心是天臺適應企業高質量發展、融入灣區經濟需求所搭建的一個服務平臺。而這只是該縣占地7平方公里的中德交通科技產業園和10平方公里的蒼山產業集聚區的一個組成部分。該縣直通辦主動服務產業園、集聚區相關審批手續的辦理,推動項目快落地,企業早進駐。
長期以來,用地“瓶頸”限制了當地企業拓展發展空間。天臺啟動萬畝工業用地征遷、“萬戶百村”下山移民等全域整治項目,盤活了用地指標并向產業用地大力傾斜,兩年內可實現工業供地超3000畝。
“融資問題與土地問題,是企業反映比較集中的兩大難題。”肖益葉介紹道,縣里在破解資金難的問題上,采取了分類施策的辦法。
在緩解上市企業流動性和股權質押壓力上,天臺設立上市公司紓困資金,現首期到位資金2.5億元;在破解企業“過橋貸”難題上,該縣發動建立民營企業互助基金,累計為962家企業辦理轉貸過橋資金101.2億元;在培育各行業龍頭企業上,縣里倡導設立產業引導基金,已為4個項目投入資金1.15億元。
“一竿到底”直指辦結
春節上班后不久,天臺就召開綜合督評會,專項研究重點項目攻堅、“開門紅”等事項。會議提出,要常態化運行企業服務直通辦,深化落實各項惠企政策,深入推進“三服務”和“兩抓”年活動,踐行“媽媽式”服務。
在督評會上,該縣明確“三包抓一協調”工作機制,由縣黨政一把手帶頭包抓優質民營企業、重點服務業、重點項目,負責找準查實服務企業“短板”,督促協調相關部門及時辦理、主動上門服務,限期跟進破解;部門領導負責牽頭落實政策宣傳,包抓行政審批、難題解決、項目申報和項目推進。
“一月一推進”督評會,在天臺已成常態,該縣旨在通過這一機制,千方百計破解要素制約、產業招引、企業發展等突出問題。對督評發現的問題,該縣實施企業困難問題破難解困集中交辦會,以掛牌銷號方式倒逼難題解決。
記者了解到,對簡易問題,該縣要求有關部門當場予以解決,一般問題4天內解決。而對于督評會交辦的問題,由各牽頭單位按交辦事項的內容和時間進行落實;對未完成的交辦事項,牽頭單位在下一次督評會上進行“藍牌”表態發言,并提出相應解決方案。
“這些‘實打實’的措施,都是為了一竿子到底解決問題。”該縣經信局有關領導說,近兩個月來,共收集109家企業的170個難題,已辦結119個,正在辦理51個,其中納入縣級督評32個。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